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端公腔

端公腔,又稱端公神調或唱陰陽戲,是流傳於安徽省懷遠縣的一種傳統曲藝藝術。它源於道教,由男巫演唱為主,最初是用於悼念亡魂、驅災避邪的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公腔不僅宣揚了輪迴迷信的神鬼故事,還受到了曲藝和戲曲的影響,增加了更多娛人的民間故事或流傳的戲文,逐漸演變成一種酬神賽會的表演形式。

端公腔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曲藝藝術,其中包含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剪紙、雜技、武術等多種表現形式。在懷遠端公腔的演唱中,通常選擇在傳統或喜慶節日進行,如年頭歲尾、端午中秋、婚嫁喜慶等,一般在夜晚進行,場地多選在十字街口或較大的場院。演唱者會手持一種特製的圓形單面鼓,邊打鼓邊唱歌,鼓柄下端配有鐵環,搖動時發出和諧悅耳的聲音。

端公腔在清代中期已經形成,清末至民初為其鼎盛時期。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在安徽省懷遠縣流傳,還對安徽其他地方戲曲如黃梅戲、泗州戲、廬劇、淮北花鼓戲等產生了影響。此外,東平縣境內也有類似的端公腔藝術形式,稱為「端供腔」,它與微山湖端鼓腔有一脈相傳的關係。東平湖端供腔的演出內容和形式與微山湖端鼓腔基本一致,但在演出地點、曲目來源和表演方式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