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紫外吸收法

紫外吸收法,也稱為紫外分光光度法或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種基於物質對不同波長紫外線吸收程度差異來進行物質組成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使用的儀器主要包括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計或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計。在測試過程中,光源發出的紫外光經過光柵或稜鏡分光後,分別通過樣品溶液和參比溶液,再投射到光電倍增管上,經過光電轉換並放大後,通過繪製的紫外吸收光譜可以對物質進行定性分析。

紫外吸收光譜法利用紫外線的高能量特性,因此具有較高的靈敏度。這種方法對不飽和烯烴芳烴、多環及雜環化合物具有較好的選擇性,通常用於這些類別化合物的分析及相關污染物的監測。例如,在有機化合物中,分子吸收特定能量的輻射能時,電子會在不同能級之間躍遷,如σ→σ、n→σ、π→π和n→π等類型。

在生物分子方面,蛋白質核酸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質,可以通過測定其在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來分析其濃度。例如,蛋白質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殘基在280nm處有最大吸收,其吸光度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質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與肽鍵含量也成正比。這種方法簡便、靈敏、快速,適用於柱層析洗脫液的連續檢測。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的波長範圍為190~800nm,適用於不飽和烴類和具有不對稱電子的化合物,包括一些無機化合物,尤其是含有共價體系的化合物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