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結構主義是什麼

結構主義是一種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方法論,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創立。它經過多位學者的發展與批判,如維特根斯坦讓·皮亞傑拉康、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羅蘭·巴特阿爾都塞科爾伯格喬姆斯基福柯和德里達等,已成爲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及二十一世紀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

結構主義試圖探索文化意義是如何透過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的相互關係(即結構)被表達出來的。它認爲一箇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創造是通過表意系統,來找出一箇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結構。結構主義者的研究對象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於食物的準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遊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

結構主義的基本特點在於認爲人們所認識的社會現象是雜亂的,要達到有秩序的認識就要掌握現象的結構。結構主義者區分了“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但他們通常所說的“結構”主要是指“深層結構”。他們認爲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即整體性是指成分構成整體後產生有規則、有秩序的結構;轉換性是指系統內空間的或時間的秩序現象經常互相轉換;自調性是指部分聯合起來所出現的系統閉合達到平衡而產生的自我調節。

結構主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哲學理論,而是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內發展起來的不同方法和理論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