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貢糖的故事

貢糖的故事有多種版本,以下介紹其中兩種:

* 版本一:貢糖源於“落荒而逃”。相傳古時一位先生帶著家人避難來到一個小村落,村民正在忙於春耕,農忙飯做好後就上地去了,沒法待客。客家人請人做事是講究禮儀的,也就是所謂的幫工,就是今天干活時,你幫我,我幫你,很融洽。這位先生一家只好在田間地頭用樹枝和稻草搭個簡易的棚子住下來。一天,先生在田地里無意間發現一團泥土粘粘的,像糯米粉,又像麥麵粉。於是他試著用糯米粉和粘米粉做了個雞蛋,沒想到雞蛋香甜可口。他便把這件事告訴家人,於是他們用糯米和粘米磨成粉末做了很多糕點送給村民,村民們嘗後都讚不絕口。後來鄰村一位財主知道了這事,派人送來一馱白糖以示感謝。於是村民們就用白糖和糯米粉、粘米粉做成圓筒形用線切成一片片的長方形的糖果,並把它送到一個寺廟裡供奉佛祖菩薩。就這樣名聲傳出去了,很多人都來買這種糖。這就是貢糖的由來。

* 版本二:貢糖是“救命”之物。相傳在百年前的一天,王金彪(台南人)的祖先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從河南潁州淮河岸邊遷移到台灣南部安平縣(今台南市)。一天晚上王金彪的祖先在廚房做飯時突然來火警,一家人都逃到院子裡去了。消防員將水龍頭的水打開將火澆滅後問:“有麵粉嗎?”這時他們想起了消防員的話,便將麵粉和水攪拌在一起用兩個麵團棍擀成薄餅樣子放在平底鍋上用油紙烤起來。烤好之後香甜可口。王金彪的祖先就給這種點心起了個名字叫“點心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貢糖。

以上就是貢糖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傳說版本,這些故事代代相傳,使貢糖成為台灣民間特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