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郢中歌典故

郢中歌典故源於《昭明文選》卷四十五戰國策·宋玉《對楚王問》中的一段對話。楚襄王問宋玉:「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回答說:「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這段對話中,宋玉通過郢中歌的不同曲目及其回響者數量的變化,比喻了不同人的才能和品德被社會認可的程度,從而形成了郢中歌的典故。

郢中歌後來成為漢語詞語,指高雅的詩歌創作。《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通過這個典故被用來喻賢、不肖,或者指高雅的詩歌創作。《文選·張協<雜詩>之五》中提到:「昔我資章甫,聊以適諸越……瓴甋夸璵璠,魚目笑明月。不見郢中歌,能否居然別?」這裡的郢中歌指的是《陽春》和《巴人》兩首歌曲,通過它們的不同客群來比喻才能和品德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