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什麼是流動性偏好理論

流動性偏好理論,也稱爲流動偏好,是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提出的一箇經濟理論,用於解釋利率的決定因素。

流動性偏好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由於貨幣具有高度的使用靈活性,人們傾向於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即使這意味着犧牲一些利息收入,這種心理傾向稱爲流動性偏好。人們出於三種主要動機持有貨幣:交易動機、預防動機(也稱爲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前兩個動機通常與日常交易和意外事件的需求有關,而投機動機則與對金融資產的投資決策有關。這些動機共同決定了貨幣需求。

流動性偏好理論指出,利率由貨幣的供需決定。貨幣需求與利率同向變動,與貨幣供給反向變動。這意味着當人們需要交易或預防未來不確定性時,對貨幣的需求會增加,導致利率上升。相反,當人們認爲有價證券的回報率較高時,可能會減少對貨幣的持有,轉而投資於這些證券,從而降低利率。

流動性偏好理論還認爲,貨幣供給(Ms)是一箇外生變量,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因此獨立於利率的變動。貨幣總需求函數表示爲Md=Md1(Y)+Md2(i),其中交易需求與收入成正比,而投機需求與利率成反比。

總的來說,流動性偏好理論爲理解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爲和資產價格形成機制提供了一箇重要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