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公私分明典故

公私分明的典故源自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的是李氏家族中的一位官員,他廉潔奉公,一天在處理公務時,有人送來家書。為了不使公家的蠟燭熄滅,影響辦公,他便點燃了自家的蠟燭,這才開始閱讀家書。這個故事體現了古人對於公私分明境界的追求,即在公共利益和個人私利之間劃清界限,克己奉公。

公私分明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公」字,由「八」和「厶」組成,其中「八」象徵著背離,表示公私相對立。古人認為,要實現公正,就必須去除私心,克己奉公。《詩經·小雅》中就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句子,表達了先公後私的精神。歷史上,許多文人名士和學者大家都將公正、公心視為治國之要,如《禮記》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荀子的「公生明,偏生暗」,以及宋代蘇軾的「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等,都強調了公私分明的重要性。

此外,管仲鮑叔牙的故事也體現了公私分明的精神。在齊桓公詢問誰適合擔任下任國相時,管仲雖然與鮑叔牙有深厚的私人關係,但仍然基於國家利益,將鮑叔牙放在了第四位,顯示了他對公私界限的明確劃分。

蘇章的故事則是在工作中強調了公私分明的原則。當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時,蘇章並沒有因為私人關係而放鬆對工作的要求,而是嚴格按照工作原則進行,最終發現了問題並如實上報,使得朋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工作中應嚴格區分工作和私人關係,保持工作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