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讀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後一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句話。就好像這句話本來就在那裡,就等著這本書喚它出來一樣。

  當然,取決於真正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錢,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這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為了心中的月亮放棄了六便士的人。這樣說也並不太恰當,因為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從一名中產階級的股票經紀人,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對兒女的父親,一名樂於應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間逃離了現有的一切,從倫敦輾轉到巴黎,又輾轉流離到了大溪地島,最後在如畫的島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諦,接近生命的尾聲時,他將他的感悟畫在居住的小木屋裡,然後用剩下的生命對著他的畫作體悟,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時的一些畫作供世人驚艷。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變得充滿意義。

  對於世人來說,他是個普通,其貌不揚,說起話來又尖酸刻薄,絲毫不會圓潤的人,就如同「圓孔里的方塞子」。對於周圍的世界,他顯得格格不入。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讚賞,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追尋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繪畫對於他而言,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這土地也適用於精神領域。這種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於,打零工也是為了畫畫,賺夠了一段時間的錢,就去畫畫。

  兩名醫生可以做一個很好的類比,一名特別出色,年紀輕輕就被選為醫院的管理層,他卻由於偶然地旅行,喜歡上一方土地,當了當地一名普通的檢查員,而稍微遜色的一個醫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雙收。在後者評判前者糟蹋自己時,作者進行了靈魂拷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內心得到安寧市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取決於自身如何定義安寧。

  讓我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界限究竟在哪裡?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間?

  如今已經是2018年,再過一個月,就到了月亮與六便士成書一百年的2019年,這樣的心靈拷問仍然不過時;非但不過時,又更加深刻了些。現代人所面臨的世界正在比以往已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紛雜,如何去追尋內心的月亮,答案連同問題都被埋沒在了尋常的熱鬧中,讓人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們往往能看到眾人所喜歡的東西,卻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燈光隱藏了星空,霧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觸手可得,設定界限反而是難題。

  人們熱衷於形成統一的觀念,然後利用這種觀念對他人加以評論,對於格格不入的人鮮有寬容。在這種潮流中,不但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也忘記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忘記了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記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如果靜下心來,不妨想想,對於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麼,能否為了它,赴湯蹈火,如果不能,請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別人的月亮。畢竟在接近事情本質的過程中,伴隨的也是大多數人的不理解。然而沒有什麼美,是無限接近於事情的本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