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七夕文化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七夕節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七夕節的文化含義豐富,除了乞巧,還包含了愛情家庭、文化傳承等多重意義。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