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佛教由來的故事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有四諦、緣起、五蘊以及無常、無我等。公曆紀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陸續出現一批闡發大乘思想的經典,在理論上發揮了空、中道、實相、六度的學說,對教義有所發展。其中主要的有無住涅槃、緣起性空和唯識說。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完整的佛教史籍記載,我們從浩如煙海的佛教故事中也只是零星地收集到一些有關釋迦牟尼的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故事有些是以文學作品形式出現,也有一些是以壁畫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在緬甸妙香佛殿前的“毗楞迦寶座”石屏上刻有一幅長達8米的人物畫卷,以傳說的形式展示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

據傳釋迦牟尼生於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名剎拉族的部落中,他的父親是該部落的首領,名叫淨飯王。淨飯王的兒子降生時,國王的御醫們給他預測壽命,說他能活到80歲。由於這個原因,國王特別溺愛他。太子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從小受盡了父母的溺愛和萬般呵護。所以從小太子心裡就只有兩個字:“舒服。”那時恆河邊的大片園林叫王舍城,淨飯王便在這座城市建立了一座園林供太子玩樂。

有一天,太子在園林中遊玩時看到一隻小猴子從樹上爬下來覓食,不小心跌了一跤,惹得周圍猴子們哄堂大笑。小猴子滿臉通紅地跑回樹上,再也不下來覓食了。太子這才發現小猴子的臉紅與羞恥之色相似,於是悟出世間男女老少都有各自的苦難和痛苦。於是他決定出家修道以求解脫苦難和痛苦。

釋迦牟尼出家後,在菩提樹下打坐時經歷了四個月的時間終於證悟成佛,成為一切“眾苦”的解脫者——阿羅漢。他不僅自己覺悟了,而且要把這種覺悟的道理告訴世人,使人們都能解脫苦難,獲得永久的快樂。於是他開始傳教,向人們宣傳人世間的不幸和人們應該怎樣擺脫這種不幸。

釋迦牟尼到處遊行傳教時碰到了一個老人婆,她深信釋迦牟尼是個非凡人物,能夠使她解脫一切苦難。她把僅有的一隻奶牛賣了,把錢交給釋迦牟尼作傳教的經費。老人婆感動地說道:“你將我的悲痛變成了快樂。”隨後許多年輕人紛紛投奔釋迦牟尼並發誓剃髮為僧人跟從他修道念佛。“王子證悟佛陀道的路”,成為了東南亞禪宗的一種重要修行方式。

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大派別。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已經深深紮根於中國社會並逐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佛教文化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還被套用於文學藝術、養生保健以及醫療等多個領域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