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儒字起源

儒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初與「需」字同字,後來由於語言的發展和字義需求的擴大,加上了單立人部首,自成一字。古需字在甲骨文商代金文周代金文中都有出現。原始含義即為沐浴,因為古人進行祭祀活動前必須沐浴。後來,這個原始含義發展出了主持巫祝活動之人,也就是巫師、祭司、術士一類的人。這是春秋時代儒家起源之前儒字的主要含義。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濦。儒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胡適認為儒者為殷遺民,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為執喪禮者,儒為周代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他及弟子把古代為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一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一貫的學派。《漢書·藝文志》中提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總的來說,"儒"在中國文明和歷史中占據著核心地位,中國文明甚至與儒家文明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