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反切法是什麼

古漢語中的一種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古漢語中的一種注音方法,它出現在東漢末年,在唐宋時期得到廣泛套用。

反切法具體是通過選擇兩個漢字來注音另一個漢字的讀音。這兩個漢字中,第一個字被稱為反切上字,用於決定聲母,第二個字被稱為反切下字,用於決定韻母和聲調。例如,「虹」字的讀音可以通過「胡籠切」來表示,其中「胡」提供聲母,而「籠」提供韻母和聲調,從而拼合出「虹」的讀音。

反切法在宋代以前使用的代表聲和韻的字是隨意選取的,唐代時,基於梵文創製了古漢語三十聲母,宋代時擴充為三十六聲母,並以韻書的韻目字作為韻母,使反切法更加精密和通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字音的變化,現代漢語中有時無法使用反切法準確注音。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國語注音字母,反切法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