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宵衣旰食典故

典故「宵衣旰食」的由來和含義:

由來:

最初描述的是古代帝王勤於政事的行為。

唐代陸贄在《興元論解姜公輔狀》中提到:「乃是陛下握髮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南朝陳時期,徐陵在《陳文帝哀冊文》中也有類似描述:「勤民聽政,旰衣宵食。」

含義:

形容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從早到晚不懈怠,形容勤於政事。

後泛指勤奮刻苦,不分早晚地努力工作或學習。

歷史引用:

《舊唐書·劉蕡傳》中提到:「若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

宋代司馬光在《論橫山疏》中寫道:「虜騎大至,覆軍殺將,邊城晝閉,朝廷乃為之宵衣旰食,焦心勞思,興兵運財,以救其急。」

《明史·王直傳》中記載:「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清代侯方域在《南省試策四》中提到:「皇帝宵衣旰食,欲拯生靈於塗炭。」

現代作家茅盾在《關於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五中寫道:「崇禎的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反而加速了明王朝覆滅的進度。」

通過這些歷史引用,我們可以看到「宵衣旰食」這一典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套用和演變,從最初描述帝王的勤政行為,到後來泛指勤奮刻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