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成就目標理論是什麼

成就目標理論是一種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理論,旨在解釋個體參與成就活動(如學習、工作等)的原因和動機。這一理論強調個體對成就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爲和成就。

根據德韋克尼克爾斯的理論,人們對於能力有兩種不同的內隱觀念: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前者認爲能力是固定的,後者認爲能力是可發展的。因此,個體可能追求兩種主要的成就目標:

掌握目標。個體專注於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認爲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成功。他們通常對自己的評價基於任務標準和自我標準,持有能力增長觀,會選擇中等難度的任務,這類學生被稱爲任務捲入的學習者。

成績(表現)目標。個體追求好名次和好成績,認爲只有贏得勝利纔是成功。這種目標常表現在把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根據一般標準來評價自身的表現,持有能力實體觀,被稱爲自我捲入的學習者,他們關注的是自己。

到了20世紀90年代,艾略特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標不僅有趨近成功型,還有迴避失敗型。因此,將成就目標分爲三種:掌握目標、成績趨近目標和成績迴避目標。到了21世紀初,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平崔克教授以及艾略特教授都認爲掌握目標也存在趨近和迴避型,進而提出了成就目標的四分法:掌握趨近目標、掌握迴避目標、成績趨近目標和成績迴避目標。

這一理論有助於理解個體在學習和職業發展中的動機、行爲和成就,並對教育實踐和管理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它指導教育者如何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興趣,同時幫助管理者理解員工的工作動機和職業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