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打磑口

打磑口」位於中國寧夏石嘴山市區北部,原名為「打磑口」,後改為「大武口」。以下是相關介紹:

歷史背景。「打磑口」自古以來是內蒙古河套及阿拉善地區進入寧夏平原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明朝時期,由於國土邊防的收縮,賀蘭山成為了明王朝與蒙古瓦刺、韃靼交戰的界山,因此「打磑口」成為了重要的軍事關隘。該地區在明代沿溝谷設有關三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關口逐漸被廢棄。

名稱的由來。「打磑口」的名稱源於當地的山形,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這個名稱在歷史文獻中有著廣泛的記錄,如明代的《嘉靖寧夏新志》中就有詳細描述。

名稱的演變。1943年,民國時期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將「打磑口學堂」更名為「大武口學堂」,認為原名不雅,解釋為武士們在這裡打過仗的地方,從而「大武口」這一名稱開始正式使用。

地理位置。「打磑口」位於寧夏「北邊牆」和「西邊牆」的交匯處,是萬里長城布局在寧夏的百關之一,也是賀蘭山東麓36個隘口之一。

綜上所述,「打磑口」不僅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理名稱,也見證了中國古代邊疆防禦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