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日厬

日晷是一種古代的計時工具,其原理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具體來說,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稱為晷針)和石制的圓盤(稱為晷面)組成,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到圭表中立竿的作用。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當太陽光照在晷面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在太陽相反的方位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日晷的晷面正反兩面刻劃出有12個大格,每個格內標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這正是一日24小時。因此,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

然而,日晷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此外,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影響,不同緯度的地區的日晷形態會有差異。例如,我國不同緯度的日晷形態會有差異。因為晷針上端要指向北極星(即正北方向),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方看北極星的仰角是不同的,這個規律就是北極星與地面的交角即為當地的緯度數。所以擺放於北京的日晷,其晷針與地面的交角為40度(因為北京地處40°N);到了海口,其晷針與地面的交角為20度(因為海口地處2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