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清明節的故事與由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通常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由節氣衍生而來,清明節氣是乾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氣的專用標識,是傳統農曆中的重要節氣。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名稱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在清明時節,春天已經來臨,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此外,民間傳說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的,這一點已經得到考證。介子推為晉國公子重耳的忠實追隨者,在重耳流亡期間,他曾經割自己腿上的肉熬湯給重耳喝。重耳做了國君後,他卻並不貪戀祿位,與母親隱居上山。重耳幾次上山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都堅持不肯。重耳無可奈何,便從三面火燒上山逼介子推下山。結果介子推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所以後人在清明節要掃墓。

總的來說,清明節的產生源於人們對祖先與故人的懷念與尊重,同時也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