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牽強附會的故事

牽強附會,出自《後漢書·左傳·僖公》。原為形容做事不切實際而勉強附合。後人用來形容說話、寫文章不聯繫實際,空洞或不切合題意。

東漢時,有個名叫服汜的文人,善講《左傳》。他講起課來,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聽者無不佩服他的學問。當時有個名叫徐岳的人,也善講《左傳》,在洛陽一帶頗有名氣。不服氣的大有人在。一天,有人對服汜說:“你講得再好,也只是一家之言,一個故事講了上百年,又牽強附會。”

聽了這話,服汜覺得很有道理。他認真研究後發現,徐岳講的並非是《左傳》中的故事,而是另外編造的。於是他決心把講經的方法提高一步。他四處走訪名師,認真學習鑽研,講起課來更貼近原著。在以後給別人講課時,他就很注重結合徐岳所說的“另外編造”的“故事”,在歷史上查找其真實性。由於服汜講解通俗易懂,聽服汜講經的人也越來越多。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牽強附會”本意上就是貶義詞。如今多用於形容不切實際,而強行的將兩者聯繫起來的意思。啟示我們要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去探索和思考問題。不要因為害怕失敗或困難就輕易否定別人的觀點和成果,而是應該學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要有科學精神和實證態度,避免在沒有證據支持的情況下隨意發表觀點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