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皮裏陽秋典故

皮裡陽秋 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晉書·褚裒傳》。這個成語的原意是指表面上不作評論,內心卻有所褒貶。其中,「皮里」指的是內心,「春秋」則是指孔子編撰的《春秋》一書,這部史書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記載,寓含了作者的褒貶之意,但並不直接表達出來。因此,「皮裡陽秋」意味著某人雖然不直接發表評論,但通過自己的言行或態度,隱含著對事物的評價。

典故來源:

成語最初為「皮裡春秋」,因避諱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後(名阿春)的名字而改為「皮裡陽秋」。

譙國人桓彝曾用「皮裡春秋」來形容名士褚裒,意指褚裒雖然表面上不表態,但內心有所評判。

成語用法:

作為定語或狀語,用於書面語中,形容某人在特定場合雖然表面上保持沉默或中立,但內心實際上有所評價。

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行為態度,如《紅樓夢》中薛寶釵對某些人的諷刺。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指桑罵槐、委婉曲折、心直口快、開門見山。

反義詞:說一不二、心直口快、開門見山。

綜上所述,「皮裡陽秋」這一成語不僅反映了古人對於言行舉止的細膩觀察,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含蓄美、內斂智慧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