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覆餗

覆餗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 fù sù,源自《周易》卷五《鼎卦》。成語中的「餗」指的是鼎中的食物。原意是指鼎足折斷,導致鼎中的珍饌食物傾覆。後來,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力不勝任而導致失敗或壞事。

具體來說,「覆餗」在《周易》中的原文是:「鼎折足,覆公餗。」這裡的「公」指的是主方,意味著因為主方的行動不當,導致鼎足折斷,進而使得鼎中的食物(象徵主方的利益)被傾覆。這個成語不僅描述了一種物理上的傾覆,也隱喻了因能力不足或決策失誤而導致的不利後果。

在古代文獻中,「覆餗」常被用來形容因不能勝任而導致的失敗。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朴子·臣節》中提到:「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者,故無流放之禍。」這裡「覆餗之敗」就是指因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失敗。

此外,「覆餗」也出現在其他成語中,如「覆餗僨轅」,意指翻倒鼎中的食物,仆倒車轅,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失敗。還有「覆餗之釁」,這個成語出自《晉書·蔡謨傳》,用來形容因不勝其力而壞事的情況。

綜上所述,「覆餗」不僅是一個描述物理現象的成語,更是一個富含深刻寓意的比喻,用來警示人們在行動或決策時要量力而行,避免因能力不足而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