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避之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於春秋時期的故事。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待他如上賓。楚王問重耳,你若回晉國當上國君,怎麼報答我呀?重耳說,若晉楚之間發生戰爭,他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合計九十里)。

四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下令軍隊後退90里,駐紮在城濮,楚軍馬上追擊,晉文公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成語的含義是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這個成語也展示了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有策略地退讓來取得最終勝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