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美的人》有感

  拜讀完邱總著的《美的人》這本書,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知。

  以前我對美的認知只是單面性,在閱讀《美的人》後,通過學習書中對美的多面性闡述,讓我更透徹地認識到美的靈魂點,從中獲益良多。

  《美的人》以本來美為引子,導出精神到靈魂的修繕路徑,讓我想到了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裡提出的習武之人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但本來美理念傳達給我的更像是這三重境界的循環:最初的「見自己」並不全面也不透徹,只是見到了表象,而經過「見天地」、「見眾生」,即見過各種花的姿態,領略千姿百態不同的美之後,又回到了「見自己」,這時候才真正修煉到「美」,或者說真正見到獨屬於自己的美。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

  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評判標準怎樣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在欣賞和創造美的過程獲得更準確的力量。」最初我並不能理解這段理論的意思,在讀完本書後,感受到關於美的理論碰撞後,頓時有種茅塞頓開之感。

  只要芸芸眾生之地還沒有毀滅,人的心靈與情感存在,美,就會堅定不移地存在。相信美,相信這個世界的本來美,其實也是漫漫人生修煉的過程。

  書中給我的另一層啟發是:美是雕琢的過程,就像藏在石中的翡翠,歷經雕琢之後才得以呈現給世人,但翡翠的本質其實並沒有改變,翡翠的美一直在那裡。這是我理解到的「本來美」。

  本來美,在美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需要大量外在的資源來助力,又或如身份、地位、名頭、財富這些他物來裝飾,因此我們也會去追求這些,如書中所說,所有用來滋養美的東西,一經所用,必是枯骨,石榴,天漿,由枯骨滋養而來,但枯骨並不是天漿,我們時刻需要記住的是自己的根性和初心,而那些看似我們需要去追求的不過是終將成為枯骨的,不要亂了心亂了方向,方向都錯了,又如何能達到自己想追求的極致呢?所以邱總說,成長的方向至關重要,本來美的發現,正是確立一種根本的方向,自己的、他人的,剩下的就只是相互補益,學會選擇和拒絕,不斷滋養,不斷修繕,終會獲得全息的美。

  最後,我更深層地理解到,我們在中脈美麗這個大平台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就是通過對美的追求,不斷修繕,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我們都是在本來美這樣一顆天賦種子的基礎上,努力去除灰塵,了解自己的根性,不斷地從外界求得各種營養,不斷學習,去追尋獲得每個人所要的全息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