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三峽餐包的故事2022

三峽餐包的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三峽農村。當時的土苗同胞,連溫飽都難以保障,一年的口糧只能在農曆的臘月吃上幾頓。一些民眾想在農曆正月初三回家時,帶點東西給親人,可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帶回去。他們看到當時外出打工的民工吃的都是苞谷面饅頭,就模仿著把苞谷面用開水燙熟做成糰子,放在蒸籠里蒸熟後給親人食用。不料這種苞谷麵團子味道十分好,而且易於消化吸收,土苗同胞就把它稱為“餐包”,並在以後的日子裡廣為流傳開來。

現在,“餐包”已不是簡單的苞谷麵團子,而是有粽子、糍粑、年糕、玉米面湯圓等十幾個品種的系列美食。餐包”製作時採用原生態食材,無任何添加劑,口感好、風味獨特,得到了遊客的廣泛認可和一致好評。

總的來說,“三峽餐包”已經從一種食物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三峽地區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淳樸善良,也成為了宜昌旅遊的一張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