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串堂子

串堂子,也稱為「串堂」,是一種流傳於中國贛東北地區的傳統民俗音樂藝術形式。它起源於北宋末年,尤其在廣信和饒州的鄉村中產生。串堂子的劇目內容豐富,包括民間小調和摺子(劇目抄本),並廣泛流傳於贛東北、閩北和浙西地區。

串堂子的表演形式通常是業餘的,成員們在平時各自從事本職工作,只有在有人邀請或逢年過節時才會聚集起來,走村串戶進行表演。表演內容包括吹吹打打和說說唱唱,因此得名「串堂」或「打串堂」。

串堂子的班社成員一般由六到八人組成,有的是專業樂隊,有的是在農閒時臨時邀集的業餘愛好者。班社的主要樂器包括鑼、鼓、鈸、簫、笛、板、嗩吶、胡琴、三弦等。班主通常由技巧全面者擔任,他們擅長二三種樂器。

串堂子的主要劇種包括贛劇、徽劇、京劇、採茶劇、越劇、黃梅劇等,而主要劇目則有《過街鑼鼓》、《十番鑼鼓》、《拔子調》、《滿堂福》、《痲姑上壽》、《觀音送子》、《龍鳳配》、《郭子儀上壽》、《穆桂英掛帥》、《玉堂春》、《碧桃花》、《八仙飄海》等,總數超過100個。

在「文革」之前,贛東北地區人口較多的自然村幾乎都有「串堂」班社,這些班社往往屬於宗族。在村里舉行的宗教娛樂活動、節日慶典、婚禮、壽宴、建房、生子等喜慶場合,人們都會請「串堂」班來增加熱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