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打鞦韆

打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也被稱為「打鞦韆」。

「打鞦韆」是一種傳統的遊樂活動,歷史悠久。最早時,這種遊戲被稱為「韆鞦」,後來為了避諱改稱為「鞦韆」。在唐朝,盪鞦韆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樂方式。到了天寶年間,每到寒食節,宮廷中還會豎立鞦韆供嬪妃和宮女們玩樂。古代的鞦韆通常用樹木的丫枝作為架子,上面拴上彩帶製成,後來逐步發展成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在清明節和寒食節期間,人們會玩「打鞦韆」遊戲,這項活動不僅具有運動和娛樂功能,還兼有信仰上的意義。

此外,「打鞦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轉鞦韆」,可以同時乘坐多人,類似於公園裡的飛旋式天車;另一種是「月鞦韆」,是一般人家所架的鞦韆。在民間,打鞦韆被列為「三險」之一,與騎馬、坐船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