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柔性城市

柔性城市是「本地化經濟」與「區域經濟復興」的產物,起源於80年代早期,當時社會學家試圖解釋全球化背景下某些生產活動出現的區域化趨勢。

柔性城市的第一種理論是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延伸,這個模型發展了科斯威廉士的理論,認為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決定如何組織生產,這既包括企業內部也包括企業外部網路關係。現代生產的勞動分工與生產區位相互影響,一旦生產區位的接近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企業就會將更多的關係外部化,因而出現不同的組織模式。

柔性城市的第二種理論與第一種相似,但是沒有進行部門分析,而是提出了城市不是一個相互交叉的部門集聚的地域,是一個統一的巨型的「柔性綜合體」系統,裡面的要素和子系統相互作用與聯繫,組成一個柔性投入與產出的地域。

柔性城市的第三種理論與新工業區理論有關。自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變化導致一些經濟發展分析家們開始討論本地的網路化的企業正在代替垂直一體化的公司成為經濟變化的主要現象。工業區的理論家們強調工業組織結構方面的相互聯繫的轉變:社會(從大規模生產到柔性專業化)、空間(區域工業區的出現成為世界經濟動力的中心)、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對城市的影響)以及政治(地區發展的主動性)。

總的來說,柔性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城市發展模式,它強調的是城市內部的經濟活動、社會結構和地理空間的靈活性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