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番役

番役在中國歷史上主要指明清時期的差役,具有以下特點:

起源與發展:

最初出現在明代,作為中央特務機關(如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中的差役,負責偵探、緝捕和刑訊工作。

清代繼續使用這一名稱,內務府慎刑司及步軍統領衙門等機構均設有番役。

職責:

主要負責緝捕盜賊、訪拿逃亡人員以及處理娼賭凶棍等事項。

在明代,番役行為兇橫,涉及非法拷打和敲詐勒索等。

清代對番役的管理相對規範,由品官統率,主要負責緝捕工作,其他事務不得干預。

組織與管理:

內務府所屬的番役處設有四十名番役,由內務府三旗各佐領、管領下兵丁中選充,並給予照票和銅腰牌等身份證明。

番役在緝獲人犯後,根據事態輕重給予不同等級的賞銀。

與其他時期的番役:

唐朝時期也有番役的概念,指的是輪番服役的制度。

明清時期的番役與唐朝的番役在含義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指具體的差役人員,而後者則是兵制的一種形式。

綜上所述,番役在明清時期是一種專門的差役制度,負責緝捕罪犯等任務,其組織和管理方式有一定的規範。儘管與唐朝的番役在概念上有所區別,但都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對「番役」這一術語的套用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