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痓病

痓病,也稱為痙病,主要症狀包括項背強急、四肢抽搐、口噤,甚至角弓反張。痙病的病名最早出現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靈樞·熱病》中記載了使用針灸治療痙病的方法,如「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提出了預防痙病的觀點,如「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從唐宋至明清時期,關於針灸治療痙病的文獻較多,取穴上重視頭部穴和肢端穴,治療方法包括剌法、灸法和剌血等。

現代醫學中,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以及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高熱無熱驚厥,都可以參照痙病進行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