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端午節傳說故事屈原

端午節傳說故事屈原如下: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屈原流放在途中,流亡到汨羅江邊,看到山河破碎,非常傷心,於是寫下了《離騷》、《九歌》等不朽詩篇,他在死後六百年,人們為了紀念他,不讓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用糯米裝進竹筒扔到河裡餵魚,但糯米裝進竹筒之後沉到了江底,人們漸漸發現這些米在江底淤泥中不見陽光,而且還會散發出陣陣香味來。因此後世沿襲下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也就因此留下。

因此端午節又稱詩人節。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