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農曆新年的起源

農曆新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夏商時期之前,當時的人們在農曆歲末進行祭祀活動,以祈求來年的豐收與吉祥。這種祭祀活動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的,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最初的春節與立春緊密相關,因為立春標誌著新一輪農業生產周期的開始,人們在此時慶祝新年的到來,含有慶賀豐收和祈福來年之意。

春節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它起源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古代,春節被稱為歲首,是標誌新一年開始的重要時日。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感謝天地眾神及祖先的恩德,同時驅邪攘災,祈求新的一年能夠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據史料記載,春節作為正式的節日名稱最早出現在漢代,而其前身「歲首」則更早見於周代文獻。漢代經司馬遷和公孫卿等人修訂曆法後,春節被正式確立在正月的第一天,即夏曆的正月初一,成為全民歡慶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起源又和歲時紀曆有著密切關係:據記載,春節最初在夏朝被稱為「歲」,商代稱為「祀」,周代改稱為「年」。古代的歲首並不固定為正月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實行太初曆後,才將歲首正式定在了農曆的正月初一,並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春節慶祝活動。

此外,春節的習俗中包含了與「年獸」相關的傳說。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有一種名為「年」的兇猛怪獸,每逢年末夜出,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後來人們發現年獸畏懼紅色、火光和響聲,為了抵禦這個怪獸,人們便在家門口貼紅紙、放鞭炮,點燃火把、穿紅色的衣服,以驅趕年獸和邪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這些習俗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春節期間的傳統活動,寓意著驅邪避凶、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