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起源與演變: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古人認為九月九日是秋季豐收之時,因此舉行祭天帝、祭祖的活動,以謝天帝、祖先恩德,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化意義: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傳說故事:

最著名的傳說之一是《續齊諧記》中記載的桓景故事。桓景在費長房的指導下,學習武藝,以消滅瘟魔。在瘟魔出現的前夕,桓景帶著茱萸葉子和菊花酒回到家鄉,分給鄉親們,並帶領他們登高避難。這個故事反映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的起源。

節日習俗:

除了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外,重陽節還有賞菊、吃糕等習俗。

「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因此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綜上所述,重陽節不僅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淵源的傳統節日,也是家庭團聚、敬老尊賢的重要時刻。通過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