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什麼是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用於鑑別細菌的染色技術,由丹麥醫生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發明。該方法基於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化學性質的不同,將細菌分爲革蘭氏陽性(Gram Positive)和革蘭氏陰性(Gram Negative)兩類。革蘭氏染色法的步驟包括:

使用結晶紫液對細菌進行初染。

再用碘液進行媒染,與結晶紫形成不溶於水的複合物。

接着用95%乙醇進行脫色。

最後用番紅(沙黃)液進行復染。

革蘭氏染色的原理在於,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較厚且肽聚糖含量高,交聯緊密,不含類脂質。在乙醇脫色過程中,肽聚糖層的網格結構因失水而收縮,阻止了結晶紫-碘複合物的洗脫,因此菌體最後仍呈紫色或紫紅色。相反,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較薄,肽聚糖層位於內層且含量低、交聯鬆散,外膜層的類脂含量高,在乙醇作用下細胞壁上會出現較大的空洞或縫隙,使得結晶紫和碘的複合物容易被溶出細胞壁,脫去原來的顏色。再用紅色染料如番紅或沙黃復染時,革蘭氏陰性細菌呈現紅色。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在於能夠將細菌分爲兩大類,這對於臨牀診斷及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着廣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