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波爾講的原子模型的故事

波爾的原子模型的故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在二十世紀初,人們開始對經典電磁理論進行深入研究。這時,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原子結構的知識。當時著名的物理學家就提出,物質是由小顆粒群組成的,各群之間相距較遠,各運動形式也互不相關。然而在這個認識上人們的觀念不能適用於物質中電子運動和電子間相互作用的描述。年輕的丹麥物理學家波爾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決定接受這種新的挑戰,並開始研究原子結構。

在研究過程中,波爾受到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啟發,他提出:原子的能量是不連續的,這些能量值是分立的,只有光子吸收或發射滿足這些值時才能發生。這就是他的核外電子量子化觀念。

波爾將這一理論套用到氫原子中,並且他提出了自己的氫原子模型。該模型包括:電子在原子核外的特定軌道上運動;每個軌道都有特定的能量;只有當電子從較低能量的狀態進入較高能量的狀態時,才發射出一個光子;反之,當電子從較高能量的狀態進入較低能量的狀態時,電子吸收一個光子。這一模型成功地解釋了已知的氫原子光譜線規律。

接著,他又用類似的方法提出了解決其他原子結構問題的途徑。他認為在多電子的原子中,電子不僅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律”運動,而且電子與電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並且每個電子只可能處在特定的軌道上。這種觀點為後來的研究工作開闢了道路。

以上就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的故事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