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租庸調

租庸調是中國隋朝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賦稅制度,主要特點是以徵收穀物、布匹或為政府服役為主,其基礎是均田制的推行。這一制度規定,所有均田人戶,不論家庭獲得的授田數量如何,都必須按照人口數量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調製的主要內容包括:

租:即田租,每年每丁需交納粟二石。

庸:力役,每年為政府服勞役二十日,如果不服役,可以每天交納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來代替服役。

調:戶調,男丁根據當地土產交納一定量的等。

租庸調製的實施依賴於均田制的順利推行,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壞,如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嚴重,導致農民無法獲得足夠的土地,他們將無法承擔定額的租庸調,從而造成大量逃亡。安史之亂後,隨著均田制的衰落,唐朝在唐德宗年間改行了楊炎兩稅法,主要以徵收銀錢為主。

租庸調製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農業發展的作用,因為它允許農民通過交納實物或絹布來代替部分勞役,從而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