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竹影讀後感

竹影讀後感(一)

「竹映風窗數陣斜,旅人愁坐思無涯。」風中搖曳的竹影在窗戶上婆娑。旅居在外的人遠思天涯而一人愁坐,旅人無眠愁坐,聽窗外的風聲,看窗中的竹影更添無限的鄉愁。唐代詩人唐彥謙的《竹風》中這句詩寫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豐子凱先生的《竹影》這篇課文,在這篇文章中我沒有看到唐彥謙詩中的愁苦的思鄉之情,卻看到了在藝術和美中蘊含了孩子的童稚童趣。它吹來了一股清新的藝術之風。

在月色的朦朧下幾個孩子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地畫著在月下所映出竹的影子,是好奇,是好玩,是探索,是尋覓,還是天真幼稚,都無從所知。但是在這之中卻隱含著孩子的童稚童趣和他們可貴的探索發現。

在課文中「爸爸」向「我們」講述了中國畫的內涵。「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的那樣畫的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爸爸的不失時機的教誨啟迪了「我們「的藝術心智,讓「我們「受益終生。

他的這番話也使我恍然大悟。其實我也非常喜歡畫畫,特別是「素描」。而對我而言「素描」倒還不如稱之為「速描」。當我看到一樣我感興趣的事物我都會極用心極認真地去觀察它,用我最出色的筆墨去勾勒描繪它。這對我而言充滿了快樂,了解了中國畫的內涵後我更覺畫畫時充滿了情趣。但令我無奈的是因為我喜歡畫畫、唱歌、跳舞這些而被父母稱之為「不務正業」。我對自己愛好的追求也成為了夢幻的泡影。

我渴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他們對我的支持!

我把這篇文章讀給爸媽聽後,爸爸無語。然而我的生活卻悄然發生了改變。爸媽默許我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可以畫畫、唱歌、跳舞了。爸爸還給我買來了水彩筆,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們中國畫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我也希望能在老師和家長的關懷指導下用我的心去探索中國畫。去追尋它的精髓。未來的生活如畫卷般在我的眼前展開。

竹影讀後感(二)

讀完《竹影》後,我知道也了解了,竹,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竹美不在顏色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而在虛心勁節的風骨。我也懂了美,不在外色而重內潔;理解了作者兒童時的天真、無憂、快樂、活潑的特點。還知道了描寫一件事,一個物,可以用背景的反差來突出,如文中的夜晚月夜的黑,也可以用人物性格的反差來突出,如文中的父親的性格。中國畫的審美造型都強調「意象」造型的美學觀念。不用靠完全的畫出和表達出來,讓人去展開想像,想像它的美,感受它的意思。這種「意象」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

而西洋畫則注重'寫實',「寫實」造型是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段,是在一定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則上進行的,因此,它是理性的思維方式。

竹影讀後感(三)

讀過《竹影》,收穫頗豐。它為我們指出: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愛。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 三個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在這看出了,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到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竹影中充滿童趣。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