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文學書籍讀後感

文學書籍讀後感(一)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文學書籍讀後感(二)

借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風,剛剛看完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畫生育政策的小說。讀罷該書,猶如在中國人的心靈長廊進行了一番巡禮,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該書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堅決扞衛計畫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待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機關算盡,用盡權謀,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孩子打掉。對待超生孕婦,甚至動用鏟車拔樹拆牆,寧可血流成河,不讓超生一個。她布下耳目,設下暗崗,巧妙發動民眾,既讓超生家庭蒙受經濟損失,民眾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婦躲藏不出來,她就聲東擊西,聲言拆鄰居的房,讓鄰居的損失由超生家庭承擔,巧妙使用「利用這個,打擊那個」戰術,從而挑動鄰居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強大的攻勢下,上千個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書的前半部,讀者對計畫生育政策厭惡的同時,對「姑姑「一定深惡痛絕。但莫言的筆沒有就此打住,他呈獻給讀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會的問題上,是要人性還是要社會。這裡可以說說秦始皇,從人性的角度,他焚書坑儒,是個暴君;從社會、從歷史的角度,他又是個統一中國的偉人。「姑姑」似乎也是這樣一個人。在莫言筆下,「姑姑」不是一個簡單符號化的形象。她的情人——一個空軍飛行員逃往台灣,從而使她在文革受到殘酷迫害。她又是個盡職盡責的婦科醫生,經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計其數。作者在書裡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國人口太多,不計畫生育怎麼行。要人性,將來人口問題就要成為巨大的社會負擔;要社會,要對的起子孫後代,就得實行計畫生育。書中還隱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條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負責任的人,他們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個傳宗接代的兒子而已,與其出生給家庭和國家帶來負擔,不如乾脆做掉。作者寫到現代,對生育的認識又多了一層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對自己過去經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書中提到的許多泥娃娃,賦予了被她人流掉孩子的感情。還有不斷出生的各家孩子,「姑姑」張冠李戴,讓那些她做掉的孩子重回人間,為心靈的懺悔得到救贖。「姑姑」的形象註定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裡,她是個惡魔,而對國家,她又是個有貢獻的人。

讀完這部書,除了心靈的震顫,還有現實的無奈。計畫生育是中國人內心的傷痛,在廣袤的農村,「姑姑」這樣的人數不勝數,現實甚至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現有體制下,莫言應該說有所保留。我們有活著的權力,但未必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都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利。這後句話莫言沒寫,我替他說的。

文學書籍讀後感(三)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精華,裡面有總共二十三篇短篇小說。不僅有莫泊桑成名作《羊脂球》,還有我很熟悉的《我的叔叔于勒》、《項鍊》等短篇小說。我最喜歡《項鍊》這篇小說。《項鍊》寫的是教育部職員駱爾塞的妻子瑪蒂爾德,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但是她又沒有像樣的服裝與首飾,所以便把丈夫準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好友伏來士潔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在晚會上,她打扮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著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覺得這是「一種成功」,十分滿意。回家後,她突然發現項鍊不見了,夫婦兩人大為吃驚,立馬出去尋找,但是沒有找到只好賠償。在首飾行里,他們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由於他們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寬裕,面對這一筆大數目,他們不得不到處借債,最後終於買了一串真的鑽石項鍊還給物主。但為了這一串項鍊,他們整整花了十年工夫。後來瑪蒂爾德在還項鍊時知道伏來士潔先前借給她的項鍊是件贗品,而她卻賠了她一條真的項鍊。這一篇小說我看後,第一感覺覺得這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造成「用400法郎買衣服」、「向好友借項鍊」,最終造成了項鍊丟失,花了整整十年光陰去賠項鍊。但是想來想去覺得一個人愛美又有什麼錯呢?誰不希望受人關注?誰不希望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人讚揚呢?誰不希望受人尊重呢?誰又希望穿著一身毫不起眼的衣服參加宴會呢?小說中的一個小情節也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文中是這麼寫的「每當她看到那個布列塔尼女傭在幫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務時,總勾起她的傷心和惱恨,並使她想入非非。」當時她還是個小職員的妻子,從中看出她對於生活的不滿足。當丟失項鍊後她負債纍纍,家裡的粗事,廚房裡的骯髒活兒都由她自己乾時,她又開始對以前懷念。從此看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否則當你失去時你將後悔莫及。我讀了《莫泊桑小說集》之後。面對小說集裡面的結果,我們應該更清楚的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我們應該改掉心胸狹窄,愛慕虛榮,貪財……這些缺點。只有改掉這些缺點,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