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

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一)

《稻草人》是葉聖陶先生1922年6月7日完成的一篇童話,刊登在1923年5卷1期的《兒童世界》上,而後作者把1921年至1922年上半年創作的23篇童話結集出版,名為《稻草人》。葉聖陶說:「我之喜歡《稻草人》較《隔膜》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較《隔膜》為切。」 可見作者對這篇童話的珍愛。鄭振鐸在為《稻草人》作序時認為:「在描寫一方面,全集中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魯迅的《〈表〉譯者的話》中也說:「葉紹鈞先生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稻草人》作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開山之作的位置得以確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事隔近百年,我們再來看童話《稻草人》講了怎樣的故事。童話開篇以抒情的筆調寫了田野里的一個稻草人,想著可憐的老婦人曾經死了丈夫和兒子,幾乎哭瞎了眼睛,莊稼又連年受災。今年的稻子卻長得非常茂盛,將要有一個好收成,於是替老婦人高興起來。突然,一隻蛾子在稻葉上產卵,稻草人心如刀割,拚命地搖著扇子,想趕走小蛾子,告訴老婦人,但是,他既沒有辦法趕走小蛾子,也沒有辦法讓老婦人知道。 「他的身體本來很瘦弱,現在懷著愁悶,更顯得憔悴了,連站直的勁兒也不再有,只是斜著肩,彎著腰,好像害了病似的。」等到看見大量的蛾子咀嚼得稻子只剩下光桿時,無能為力的稻草人在冷風中哭泣。稻草人又在夜裡發現一個漁婦在河邊用魚罾撈魚,她生病的孩子在船艙里不停地喊著渴,漁婦一次次把罾繩拽上都是空的,孩子大哭起來……過了好久好久,漁婦終於撈上一條鯽魚,把魚養在木桶里,盛魚的木桶恰好在稻草人腳下,鯽魚祈求稻草人救他,把他放回到河裡,稻草人可憐鯽魚、可憐婦人、可憐那個生病的孩子,稻草人心裡悲痛極了,一面嘆氣一面哭泣。忽然,稻草人發現一個婦人因不想被賭博的丈夫賣掉,要投河自盡,稻草人想叫醒那個沉睡的漁婦去救那個婦女,但他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稻草人感覺自己正在犯罪,「這真是比死還難受的痛苦哇!」稻草人期盼著天亮。第二天早上,農民發現河裡的死屍,人們都跑來看熱鬧,木桶里的鯽魚已經死了,生病的孩子臉更清瘦了,咳嗽更厲害了。趕來看熱鬧的老農婦看見自己的稻田都變成了光桿,捶胸頓足地大哭起來,這時,稻草人也倒在了田地中間。

這篇童話寫了一個沒有愛、沒有互助、沒有希望的漆黑而寒冷的夜的故事,即使太陽出來了,人們來到河岸看熱鬧,對撈上來的死屍也沒有一點同情,人情冷漠,人心隔絕,社會的黑暗,統治者的剝削,天災和人禍,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作者越是細膩地描寫稻草人痛苦致死的心路歷程,越讓人感覺到世間的悲哀和無望。

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二)

葉聖陶作為教育者肩負著教育責任,往往在作品中較直接地說道理。1921年創作的《稻草人》,藝術手法非常純熟,但是,作品如放大鏡般映射了社會的悲哀和苦痛,這是與兒童活潑向上的生命力有隔膜的,尤其面對兒童讀者,幼小的心靈在不諳世事的情況下,巨大的成人社會的悲哀排山倒海地壓下來,加上善良而情感豐富的主人公稻草人的毀滅,都給人絕望的無力感。誠然,稻草人作為作者的替身和中國知識分子和社會良知的載體,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上來啟迪民眾,喚醒沉睡的國民,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學主潮相契合,與葉聖陶「為人生而藝術」的審美追求相一致。但從作品的藝術效果來看,《稻草人》所描摹的黑夜與社會黑暗的疊加,增加了恐怖的氣氛。黑夜本身就讓兒童感到恐懼,作品通過稻草人的眼睛又加上一幅比一幅悽慘的人間悲劇,令人膽戰心寒,讀者的情感隨著稻草人的心緒起伏,仿佛走入了沒有光的所在。兒童文學當然不排除成人讀者對象,但作為閱讀對象主要是兒童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樣的主旨和情感也許會銷蝕孩子生活的勇氣與對人性的信任。中國家庭往往對孩子進行順從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大灰狼吃掉,恐嚇孩子這一傳統具有強大的民間力量,這種意識也不自覺地流露在葉聖陶《稻草人》的創作之中,當然,也許這只是筆者的一種臆測。

很多人把《稻草人》與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相提並論,依筆者粗淺的閱讀體驗,《稻草人》與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在結構和形象的選擇上儘管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思想境界、主題意蘊、情感指向上卻大異其趣,《快樂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面對黑暗的現實和殘冬的嚴酷,都沒有避免死亡的命運,但是,他們彼此相愛與付出的真摯感情,是作品的主線。燕子與快樂王子生死與共的愛情基礎,就是他們盡最大努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解除人間的貧病、苦難和饑寒。快樂王子和燕子死後,儘管受到人類的鄙視和唾棄,上帝的眼睛卻是明亮的,讓他們的靈魂升入了天國,善良和大愛有了比較完滿的出路,也為兒童讀者的心靈播撒了愛和希望的種子。童話大師安徒生認為,他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但他會努力創造一個童話藝術的世界,即在人類未來存在著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世界,這應該是現代兒童文學的一種本質訴求。

《稻草人》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和《社戲》等回憶童年的作品也有很大不同,魯迅的作品中充滿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童年時期無憂無慮的快樂玩耍,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如《社戲》裡的「我」回到外婆家,那村上從老到小的鄉下人都極富人情味,所以「我」感覺那晚與小夥伴看的社戲和偷吃的豆,值得「我」一生回味,對比成年之後看戲的枯燥和無聊,童年可以說是作家永遠的精神故鄉。魯迅無意而為的作品可以成為兒童閱讀的常青樹,因其具有真實體驗、摯誠的情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懷。葉聖陶有意而為的童話《稻草人》,在創作形式上具有童話的質素和技巧的純熟,揭露與批判了社會的極度黑暗,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純粹成人的悲哀與無力感。退而言之,黑暗的社會現實從來不是兒童造成的,如果讓天真稚嫩的兒童過早地承擔成人社會巨大的悲哀和人生的傷痛,那麼可以說是一種兒童觀的錯位,即把兒童當成了一種「縮小的成人」,這也許是作者過於自我表達的後果使然。

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三)

稻草人是一個讓我上受益匪淺的童話,是中國著名的作家葉老0創作的,這個童話隱含了很多道理,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我想,這個童話也許會影響我一生。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老太太的園子裡擺放著一個稻草人,他幫著老太太驅趕害蟲,有次見河上有一隻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兒子,兒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著喝水,可那位女士沒有給他喝水而是繼續在河裡捕捉魚,捕了一條鯉魚,把他放在筒里,剛好就在稻草人的身邊,稻草人,不能動,鯉魚說:「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來把!」可是稻草人動不了,鯉魚誤認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傷心,也倒在地。

稻草人一般意義指農田間用來驅趕鳥雀、防止其偷食糧食的偶人,因以稻草為之,故名「稻草人」。這就是我在沒有讀過這篇童話前對這個名詞的理解。如今讀完全文,我的心中卻滿是沉悶和壓抑,那個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揮之不去,可憐的老婦人也一直在我心頭縈繞。很久也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

讓我感觸最深的情節就是當我看到那位老婦人的麥子被啃得精光時,我的心中泛起一陣痛楚,怎麼可以這樣?這些麥子都是老婦人一棵一棵親手種植的。而那些害蟲卻毫不費力的大膽偷吃,不付出任何代價。我似乎可以看見老人花白的頭髮和兩行混濁的眼淚。如果說老婦人的遭遇是悲慘的,那麼我想說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卻無法說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說不出任何話也幫不上任何忙。他用盡全力揮舞扇子也趕不走那些可惡的侵略者們。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裡有急,有怨,有恨,有慚愧。也許最後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們受苦了。

稻草人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一種人,一種默默無聞,而無私奉獻,平平凡凡,卻又不平凡的人!他們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時更是我們的人格追求,我們的做事標榜!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