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500

在我書桌的一角,放著一尊魯迅先生的頭像。根根直豎的頭髮,就像與黑暗社會毫不妥協的性格;稜角分明的額頭,深邃透徹冷峻的眼光,就像洞察黑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長著如同隸體「一」字的鬍子。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偉大的魯迅先生。

從「三味書屋」的好學,到棄醫從文的決心,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戰鬥誓言,再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階級立場,先生那耿直的性格,赤熱的愛國精神,無不教育著我。每讀先生的文章,總使我聯想到先生面對的舊中國,山河破碎,國弱民窮,可先生並未消沉,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先生的文章像匕首直刺敵人的胸膛,像炸彈擲中敵人的營壘,他的一篇篇戰鬥檄文都是在廢寢忘食中寫成。先生曾說,文學是戰鬥的。先生要戰鬥,要「怒向刀叢覓小詩」。

課本中的幾篇文章已無法滿足我的需求,我幾經周折,終於擁有了夢寐以求的《魯迅全集》。置身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對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呻吟的歲月了解的更深刻了。

面對未知的遠方,或許前面會碰到許多挫折與失敗,或許前面有等待我的坎坷與困難,每當我徘徊在時間的小道上,便想起先生的教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於是,我堅定了,追求再拔高一節,充滿自信,勇敢地走向前,相信一步步跋涉後,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500(三)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痳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