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十面埋伏》讀後感

《十面埋伏》讀後感(一)

用了整整一個晚上加半個白天,才把這本長達630頁《十面埋伏》(張平著)讀完。在閱讀期間,熱血在身體內一次次地沸騰,淚水一次次地衝擊著眼眶。當最終結局是正義戰勝邪惡,大小腐敗分子無一漏網,不禁為之鵲躍,而結尾處那長長一串犧牲者的名單列出時,所有的感覺就只剩下兩個字「悲壯」。

如果沒有剛直不阿的省廳廳長蘇禹果斷指揮,沒有清正廉明的省委書記肖振邦的全力支持,那麼事情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更有甚者,如果這些大權在握的人(只要有一人就足夠改變這較量)已經墮入對方的黑洞成為保護傘,那麼這事情又會是一個怎麼樣的結局,以何波為代表的那一群人的命運又會是怎麼樣?想到此,不禁陷入茫然,不,是可怕……很可怕,倘若上述的構想成為現實,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可怕。他們只會象垓下之戰中被四面楚歌圍困的項羽,陷入漢軍的十面埋伏,最後只有全軍覆滅的命運。這樣看來,他們是多麼多麼的幸運,就算流淌再多的熱血,付出再大的犧牲,都值得。

作者張平在《十面埋伏》後記中寫道:「面對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人民的艱苦卓絕;面對著泥沙俱下,人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一個有良知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只能是責任,其次才可能是別的什麼……我想我不會放棄自己的這種選擇,至少眼前還不會放棄。即使自己身陷雷區,遭遇十面埋伏,那也九死而不悔。」好一個九死而不悔,這有這樣的書,才能淨化你的靈魂,升騰起你內心深處的火焰。

《十面埋伏》讀後感(二)

讀張平的長篇小說《十面埋伏》真正讓我震撼還不是小說本身(當然,小說也不錯),而是他寫在《後記》裡面的這段話:

「寫這種現實題材的作品,真正勞心勞力的其實是作品以外的一些東西。對於作家來說,如果你選擇了直面現實,直面社會,那就猶如陷入雷區,遭遇十面埋伏一樣。我曾聽作家蔣子龍說過,他去一個地方採訪,人還沒到,就已經接到許多電話,你是不是要寫那個地方?是不是要寫那個地方某某人某某事?勸說的,提醒的,暗示的,甚至還有要挾的,恐嚇的,告狀的,簡直能讓你瞠目結舌,其實像這樣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遇到過多少次。你想採訪到一點兒真實的東西,實在太難太難。等你採訪了,寫出來了,各種各樣對號入座的就叉來了。明的,暗的,讓你防不勝防。拍攝電影《天網》時,由於恐嚇電話太多,當時作為全國人大常委的謝鐵驪導演,竟也不得不請太原市公安局派警察在現場進行保護。拍攝電視劇《抉擇》時,曾拍攝過《孔繁森》的導演陳國星,竟然在很長時間裡找不到一家願意接受他們進行實地拍攝的工廠。其實這也還在其次,最要命的是,你還得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圈外處處有雷區。圈內又時時有冷箭。圈內還有各種各樣的圈子,善意的告誡,真誠的批評,也有令人不可思議的冷漠和不屑,讓你不寒而粟的常常是這樣一些話:急功近利;藝術性太差;這樣的東西,能算是文學?」

上面這段話里所說的內容特別像是在講許久、許久以前的事。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在許久、許久以前的社會就是這樣。是過去又回來了?還是新生的現象?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不是一個文明、開放社會的正常表現(也許我們還算不上是文明社會,要不中央總說「要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呢,建成了就不必建設了)。

看了這段話,我真的挺佩服這些作家、編劇和導演們的,他們要想寫點兒好的、真實的東西真是不易,他們面臨的才是真正的「身陷重圍」、「十面埋伏」。而且,欲要從這上、下、左、右、前、後的「十面埋伏」中突出來還著實艱難,估計哪一個都得落得個遍體鱗傷,九死一生。

《十面埋伏》讀後感(三)

上午到下午3:30,我一氣讀完了張平的《十面埋伏》,704頁書,552千字。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希望從今日起,每讀完一本書就寫一篇讀後感,既鍛鍊自己的思維,又可以表達對作者的敬意,若談對後讀者有所裨益,則為不自量力,自我吹噓吧?

記得在多年以前的《青島日報》上,有一篇介紹本書的文章,引起自己的閱讀興趣。這次同事劉政在圖書館借閱了本書,我便揩油先睹為快了。

感想之一:情節推進緊湊,讓人開卷後不忍釋卷,從偵查員羅維民偶然介入王國炎的訊問開始,書在手中,腦海中卻鏡頭連現,猶如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一般,不自覺而深入其中。

感想之二:正面人物夾縫中出場,令人唏噓感動。劇中的正面人物發現腐敗線索後緊追不捨,但阻力非常之大,似乎難以推進。但在山重水複中總有普通人物挺身而出,維護正義,不怕犧牲,雖是文學作品,但仍令我感動。這些人是中國的脊樑,正是由於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堅守著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使得我們感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充滿希望。

感想之三:原罪的辯護。在書的尾聲,()王國炎講,用權力進行的原始積累比他們用暴力進行的原始積累危害性更大,更該殺。這個觀點我感到有些吃驚。其實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原始積累的階段是不可逾越的。在「天理與人慾」的交戰中,道德與金錢的選擇變得複雜起來,但不違法而取錢,是正常人的理性選擇。當人們的金錢達到一定量之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暴力的原始積累似乎不可原諒。因為他們觸犯了法律,傷害了公民的切身利益,與劉邦的「約法三章」背道而馳,「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對權力的原始積累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態度,因為老百姓還要看公權的政績如何,當公權嚴重損害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時,人們也會團結起來發出吼聲。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限制是大勢所趨,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為進口的弗洛伊德的觀點,人是充滿欲望的動物;國產的孟子的觀點,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所以道路是曲折的。培根講「偉大的哲學始於懷疑,終於信仰」,我願意選擇做一名理想主義者,相信我們及我們的後代有智慧、有能力,設計並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