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馬克思原著讀後感

馬克思原著讀後感(一)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 《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尋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嘗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馬克思原著讀後感(二)

通過閱讀馬克思經典著作,我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理解。通過本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品格。

許多人僅僅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理論,而忽視其內在的文化品格。其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意識形態,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其內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學性。在馬克思主義這裡,意識形態性和科學性是辯證統一的。它既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科學理論。我們只有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心悅誠服的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僅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來信仰,而且把它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科學方法來接受。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於德國普魯士。他25歲時遷居法國巴黎。在大學裡研究法學 歷史和哲學。大學畢業後,就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他與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鬥,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產黨宣言》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848年2月共同起草,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它第一次系統而完整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

引言中寫道: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 梅特涅和基佐 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它的當政的敵人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主義這個罪名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

從這一事實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 自己的目的 意圖並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於共產主義幽靈神話的神話的時候了。

為了這個目的,各國共產黨人集會於倫敦,擬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 法文 德文 義大利文 弗拉芒文和丹麥文公布於世。之後被譯成了更多的版本問世。至今,在全國發現中文第一版本《共產黨宣言》只有11本,浙江兩本,上虞一本。在建黨80周年前夕,上虞市檔案館珍藏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這讓身為上虞的我,倍感自豪。

馬克思原著讀後感(三)

捧著一本書,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後才或挑燈夜戰或廢寢忘食地細細品味。有的書有五彩的畫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豐富的內容和思想,好比康師傅跟統一以及牛肉排骨速食麵不管是袋裝還是桶裝,外面的包裝使人一見就五味飄香,但其中的營養大部分是減肥的成分。以前很少讀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談《形態》的讀後感時,我是帶著漫談讀馬克思的原著以及讀馬克思這個偉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識流進行的。

以前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都是啃別人吃剩下的骨頭,或者說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嚼別人嚼過的饃饃」。而讀原著的感覺就不一樣,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對那些「原理」、「方法-論」枯燥乏味的生厭,而是有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種探險的刺激和豐收的喜悅。那裡的觀點不是來自遙遠天堂的上帝和神靈,而是來自生活實際;那裡的文字是多麼的優美,不是法國人一貫失的高談闊論,不是美國人經常使用的花言巧語,而是角度的全面、觀點的新穎、論證的深刻。所以馬克思在告誡人們聯繫實際之前,他自己已經那樣做了。他對青年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這方面做得不夠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繫問題」。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園詩,他的處境是非常「糟糕」的。反動政府要驅逐他,權力派要指責他,還有許多流派和哲學家對他指手畫腳,但馬克思正像恩格斯說的

那樣——把那些東西「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他的生活條件也極端艱苦,如果沒有恩格斯在經濟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時間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這將占去他作理論研究的大量時間。「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決吃喝住穿的問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對於這句話,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著切身感受的。所以馬克思一些偉大的經典的論點的原材料都來自生活本身。

馬克思不是只看見地球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見汽車馬達的啟動和車輪的運轉,他看到了它們背後隱藏著的規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無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現實迷霧 和未來時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觀里,這種眼光給人們以無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觀就是一個例子。「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分工的發展,而分工發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形式」,「分工的每一階段還決定個人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晶瑩剔透、好不含糊的見解成了人們重大的思想理論武器,過去的一切神靈之身、神靈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這裡都煙消雲散了。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馬克思並不是高興得忘乎所以,因為馬克思活著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少數人,他關心的是全人類。他的胸懷如此豁達,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為他的整個心都裝著全人類,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類的靈魂。所以他不是一時半響的地懶洋洋地哼著「人類贊

歌」,而是用他畢生的心血為人類謀福利。當資本主義工業資本把全球鬧得天翻地覆之時,把工業文明「哺下」到世界每個角落之時,馬克思沒有隨著資產階級一起 慶祝乾杯,他噙著淚水的眼睛看著貧困潦倒的底層人們----無產階級,這些占世界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的處境讓他不得不為人類構想一個更好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如果說「一個人死去只是軀體的死去而靈魂仍活到世上」有幾分道理的話,那麼馬克思的光輝思想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讀馬克思的著作不像讀武俠小說,不像讀《草樣年華》或《大路朝天》,讀他的著作需要一顆虔誠的心靜下來讀,這樣思想將受到重大啟發,靈魂會得到全新的洗禮,讀一遍不行,要反覆地讀,其思想涵養、文字藝術才能被真正領悟到。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讀,而要帶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讀,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