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國史大綱讀後感

國史大綱讀後感(一)

《國史大綱》是一本簡要的中國通史,它與我們以前所用的教科書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歷史教科書,大家都不會很陌生,它依據歷史的發展,分階段地從政治輻射到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雖然將所有的事件內容表達得很清晰明了,但總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澀。而我們總是只能將一些冰冷冷的事件從歷史長河中抽出來死記硬背,我們也不能質疑書本,沒有獨立思考,這根本不是在學歷史,而是把這種意識形態強行塞到我們腦中。這種沒有對歷史的反思,我想,把課本上的東西記得再熟,我們也不能了解中國怎麼樣興盛起來,又怎麼樣落後下去。像義和團運動,書上只說這場運動是如何愛國,如何轟轟烈烈,一點沒提那些團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殘忍。愛國主義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對待就容易變成民粹主義,只知帝國主義罪惡,不知我們怎麼給了帝國主義罪惡的口實。

而在《國史綱要》這本書的序言中錢穆先生就已經指出了,研究歷史,撰寫《中國通史》的目的在於:(1)能將我國民族以往文化演進的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的人們提供所必要的知識。(2)應能在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今中國種種複雜難解的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的人所必備參考。前者在於積極的求出國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為全部歷史所由推動之精神所寄;後者在於消極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徵候,為改進當前方案所本。這也是他撰寫此書的主旨。該書有簡有繁,概述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重點描寫了各朝的經濟、政治制度及思想狀況,重點的重點是以上的種種造成的影響。整本書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傳統與文化的個性與特性的主張。這本書寫出了中國曾經的強盛和病態。和強盛一樣,《國史大綱》一書也特別突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種種弊病,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態的、不合常理的東西,如書中提到的中唐以後中央與地方統治上的衝突與弊端等。

在全書的序言中,先生也說的很清楚,他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全盤否定,以為整箇中國封建史就是黑暗專制的代名詞,沒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種是全盤美化,以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兩種涇渭分明的傾向到現在依然如此。先生看來兩種態度都失之偏頗,前者以西方現代政治理念為標準進行生搬硬套,自然看來事事不順;後者則是抱殘守缺,這種觀點本來沒什麼市場,但現在有些卻因著民粹主義而復活,說什麼儒家文明是人類未來的出路這樣不著邊際的話。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說起來很簡單,但我們在沒分清楚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的情況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識無疑是緣木求魚。

對於書的結構,錢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從政治制度、經濟狀況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梳理社會的變化。經濟是基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樣的論述在巨觀層面還可以,但到了微觀層面就容易糾纏不清。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來說,在漫長的農業經濟時代,經濟基礎變動不大,但政治制度卻有了不少的變化,書中把它歸結為這樣一條線索,秦之前家國不分,王室即是政權,大臣皆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權逐漸分開的過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為朝廷領袖是政權的最高行政長官,門下執行中書封駁,讀後頗有點君主立憲的錯覺;從宋開始君主集權加劇,但丞相仍然是公認的領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廢宰相直領六部,王室和政權又合二為一,所以先生才會藉助顧炎武說出「我朝政事崩壞皆從太祖廢宰相始」的話來。反過來,專制的政府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間經濟的生長,否則在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出於同一原因,專制政權用八股文鉗制人民思想,從此思想界再無出現大師的可能。明朝的歷史表明,政治經濟文化誰決定誰這個問題遠不像結論表明的那樣清晰。對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種混合的觀點,在某一具體時期,重點論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戰國時期以思想流變為核心,兩漢以制度變化為核心,三國兩晉南北朝以思想和經濟變化為核心。在特定時期某一部分會占主要地位,影響其他兩部分,形成那個時期的主要風貌。

錢穆先生是主張改良的,認為革命是一種極端,是矯枉過正,而真正的進步是在和平的環境中產生的,他用不同時期經濟狀況的對比證明這一點。革命是否正確,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社會的持續進步不能單靠革命的帶動,則是確定無疑的。

據了解,《國史綱要》這本書是是37年抗戰時,錢穆先生恐怕一旦戰爭失敗,中國會徹底消亡,於是抱著寫最後一部中國人的歷史資料的悲壯心情進行寫作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義情緒。《國史大綱》整本書是一個感情的蘊含物,它傳遞了錢穆先生對中國以及中華民族的希望。這一點在所有的歷史著作里都是可貴的。一部飽含感情的的書遠比一部生硬的書有趣味、有意義。《國史大綱》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層面的,其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這說明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記述歷史以對時事及後世造成影響。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可謂用心良苦,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他的這種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國史大綱讀後感(二)

今天終於把厚厚的上下兩冊《國史大綱》看完了。

以前只是覺得老先生是一個嚴謹的治史者,看過他的書後,才明白,老先生的胸中充滿了真正的愛國主義熱忱,才明白,沒有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愛,是不可能做好歷史學的研究的。

老先生的書開篇不是緒言,而是沒有任何題目的一篇告示(我姑且這樣命名它)。我把它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以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我不一個國粹主義者,更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相反的是,我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在學校里就接觸外籍教師的中學生,更不要說我大學學的是被認為是最傳統最優雅的法語,也不必說我在大學實習時就和那些洋人們成天呆在一起,更不必說我甫一工作就是幾乎天天和外國人打交道,這樣的教育背景和學習工作經歷讓我不得不成為一個從來就能跟上時代、願意跟上時代的人,時至今日,年近不惑的我照樣是MSN和QQ並用,周杰倫與莫扎特同聽,「偶」和「我」交替共使,《歐洲史》和《蠟筆小新》齊看的雙子星(偶的星座,這個俺也了解),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老先生上面這番話挑動了我想說出我的想法的欲望,多年不寫作的我冒險拿起筆來,想直抒胸意。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我們這個社會一直都呈現出讓人眩暈的高速發展,無數大戲的幕布不斷的拉開,讓人目不暇接;天使和魔鬼交替出現,讓人心浮氣躁,幾乎每天都有最新的話題在報紙上、在雜誌上,在電視上,特別是在網路上形成大規模的討論,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現在幾乎是最熱門的話題就是關於「國學」,這不奇怪,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它日漸復甦並走向強大的時候,必然會回過頭去審視自己的文化,必然想從自己的文化中找出支撐自己走向強大之路的力量,同時也要向全世界宣示自己這種強大的文化必然性,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喧囂的討論中,在激烈的辯爭中,關於四書五經我聽得很多,關於國學啟蒙我聽得很多,關於國學進入義務教育體系我聽得很多,因此而特別火起來的《百家講壇》對國學的宣講我也聽到很多,但是我卻很少聽到「國史」二字,仿佛我們這些「國學」精粹,只是我們的先人們在山裡挖出的一堆金子,一代一代的傳到我們手裡的物質財富而已,而不是一種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緊密相連的文化財富,我不明白,不讀國史,不知道這些「國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不知道這些「國學」的生成的土壤的質地的人們,能夠真正讀懂「國學」、繼承「國學」,傳播「國學」和光大「國學」嗎?今天在讀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的《藝術哲學》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史學家和批評家對藝術(一般我們可以認為詩歌、雕塑、繪畫、建築、音樂是、藝術的五大門類)的理解有這樣的說法:「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構想他們所屬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的最後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我覺得這樣的研究方法,同樣適用於我們對「國學」的理解、繼承、運用和發場光大。

讀罷老先生的書,才發現以前腦子裡的中國歷史全然是支離破碎的一堆殘磚斷瓦,不見地基,亦不見牆體,更不見屋檐,由此自己那點可憐的「國學」知識,亦不過是一些斷章取義的殘湯剩水罷了。

讀罷老先生的書,才真正的清醒起來,才知道「國學」不和「國史」並聯,只不過等於是一堆支離破碎的「垃圾數據」,沒有放進一個資料庫里,就算是放進了資料庫,也沒有設定運算公式,也就無法得出什麼運算結果。

因此我做了決定,在翻出二十年前老爸給買的中華書局出的《四書五經》的同時,再讀一遍老先生的《國史大綱》;在讀《四書五經》的時候,旁邊要放上老先生的《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讀後感(三)

我讀了《國史綱要》這本書,下面我來總結一下讀這本書的感受:

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發現《中國史綱》這本書確實很形象地描寫了當代歷史,更進一步地通過經濟、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寫,我後來才了解這本書本來是作為高中及國小歷史教科書而寫,但遺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為一本教科書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而且我發現老師上課內容有些觀點及史實也來自於《中國史綱》,所以這本書很重要,也很有用。說起《國史綱要》,便不得不說錢穆,以及當時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溫情、敬佩與冷靜無一不在本書中有所體現。錢穆先生沒有講一些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方面的內容,沒有披露意識形態的桎梏,沒有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浮於紙上,而是重點講解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發展歷程,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同時他又不忘提醒後人如何對待和研究中國歷史。從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文化的繁榮,到秦朝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專制帝國影響,到唐朝外交、經濟、文化發展的中興等等下來,貫穿整個歷史的主線是文化。對於歷史的更多的是敬意與冷靜,而不是偏激與失之偏頗。如今事實是強勢的西方文化盛行,國人數典忘祖,對自己古代燦爛的文化與優良傳統的不自信,認為外國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書中錢穆先生鏗鏘有力的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無比的肯定及自信。這點讓我敬佩不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古文明,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和發展。認可並理解我們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會讓我們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數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歷史教科書的「薰陶」,熟知不少無用的典故,卻對其民族的精髓與意義懵無所知,這猶如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於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愛國是要有基礎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談愛國;知其原方能愛其本,不懂我國歷史怎麼能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家奉獻?歷史的意義在於知道我們國家的精神,學習民族的氣質,正是這種內在精神與氣質,支撐著我們的歷史延綿不絕,歷史是一個國家的骨架,後人如若不知,誰來繼續這個龐大構架的擴充?我們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獨特。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氣質。這就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所以說歷史並非毫無價值。相反,歷史的價值是普世的。

《國史大綱》前言裡指出了研究歷史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在說為什麼要學歷史的時候,都會說這麼一句話:以史為鑑。問題是鑒個什麼呢?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後記里說,已史為鑑是不可能的,歷史總在不斷的重複不斷的上演,該發生的一千年前會發生,一千年後還會發生,該犯的錯誤還是會犯。《國史大綱》前言裡說,一個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線在水平線上的國民,對本國過去的歷史,應該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這樣的人多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國家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評判歷史人物或歷史朝代之所作所為不僅要站在現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進當時的環境中去體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現代標準謂之野蠻的行為,在當時是進步是科學是有效的。秦皇漢武歷來是爭議極大的兩個帝王。其實爭議雙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偉人也罷,因為彼此觀察角度不同。我以為如果以秦漢背景分析以後世之影響力去考核,秦皇漢武都是偉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嚴,然背景是大亂之後的一統,「亂世宜用重典」,不嚴如何凝聚天下?何況苛嚴是有法可依,並非任意妄為。當然重典也應有度,只是這個「度」兩千年後無法精確計算。若以現代法律衡量,秦皇漢武槍斃一百次都不夠,最符合標準的不是袁世凱就是偽皇帝溥儀,如此豈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長城,難道勞工們僅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為之嗎?若如此,其工程質量可想而知,然結果卻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責任心何來?關於秦暴政的來源多為漢代史家所載,如同清否定明一樣,我們不能否認漢代史家們有偏公允的可能。

錢老提到了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兩個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來所謂的喜歡歷史原來只是喜歡歷史資料,因為這樣能顯得自己很博學,在目前史學教育極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較能吸引人眼球,現在想想簡直是褻瀆了歷史,可以說我以前對於歷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實一開始沒想到這是本教科書,一直以來想看久遠年代的史書,潛意識裡覺得只有這樣才陪得上「歷史「二字,可是錢老這本書雖是教科書,但其服務於政治的意味不濃,其根本思想乃對於歷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國是如何興盛起來,又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這種地步,錢老期望在這種反思中尋求拯救當下中國的方法及思想。

本書的引論部分詳盡地闡述了錢老的歷史觀,看後受益匪淺。本書成書於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最艱苦的時代,凝聚了作者對於本民族的強烈熱愛以及對於當下的社會深刻思考,當時史學界出現了三個派別,傳統、革新、科學,作者認為時下的歷史儼然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例如,書中寫到:「革新派「主張「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皆專制黑暗政體之歷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譜」,他們眼中的中國歷史皆以「專制黑暗」一語抹殺「,他們把當下之病症,一切歸罪於兩千年來之專制。顯然這是種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並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改變,他們又把矛頭指向文化,曰:「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思想停滯無進步,而一切事態,因亦相隨停滯不進」、「兩千年來思想,皆為孔學所掩弊」。而同時也有極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見,當時的史學完全淪落為政治的工具,這是作者所不願看見的,我們對於自己歷史要分清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而後擇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後我就開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覺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經過過多的處理過的,我們都希望知道真實的歷史,我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所享有的了解我們民族過去發生了什麼事的權利。錢老生活在那個年代,又以其高度嚴謹負責的態度撰寫的這本書,應該有很高的真實度。

對比一下現行歷史教材的基本體例,區別還是很大的。一是用詞概念。錢穆沿襲的都是傳統史家的辭彙——黨爭、王霸、民變、流寇……這些在今日教材的話語體系里或已不用,或者變為農民起義,涇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場。錢穆分析北宋軍事積弱,包括幽雲屏障之失、內政不振、武備朽鈍、兵制欠當、地方無權等等,而今日教材幾乎只論朝廷腐敗一點。相比而言,錢穆至少部分地接受當時的進步觀念,認為革命整體是合理的,雖然仍舊視大多數民變為災難。(但事實上中國的全部農民起義的確都不曾給社會帶來本質的進步,倒是破壞極大,因為主導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無賴,除非像劉邦、朱元璋廣得讀書精英輔助,方能成事。)而現行教材幾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進步,朝廷必腐敗反動」的思維定勢雷池不敢稍動。而很顯然地,要成為「有知識之國民」,絕不應該滿足於信守那些不許講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見。除這兩點外,在民族觀念、政治局面傳承流變等方面,錢穆的觀點也與現行教材不同,因為教材是以政治觀點為綱組織史實,而錢穆以歷史觀點為綱,雖然都是「信念決定論點」,然而政治觀點顯然要比個人化的歷史觀點僵硬,所以現行教材與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國史大綱》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層面的,其主旨「則在發現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這說明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記述歷史以對時事及後世造成影響。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可謂用心良苦,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麼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看本國歷史呢?先生說要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會對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歷史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鑑古而知今,歷史總能帶給我們溫情。亦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對歷史毫無敬意可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前人不知後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過而責之於前人之身?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帶著溫情與敬意,帶著能夠鑑古而知今的心態去學習本國歷史,才能學以致用,才能報效祖國。

簡單的舉個例子,官方歷史教科書中,()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是以一個正面角色出現的,講他們如何愛國,而沒有提到他們的愚昧和殘忍,而本書有較為詳實的闡述。不過我要說明一點,知道歷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們知道了義和團的殘忍就可以了,畢竟在列強野蠻入侵我們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對他們的任何殘忍都是應該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我們要以此時時勉勵自己,努力讓祖國富強,讓中華民族迄立於世界的東方!

讀這本書以後我收穫很大,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得到了深刻知識,滿足了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由於時間關係雖然我沒完整地讀完這本書但我了解還是比較深刻,通過讀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興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國古代歷史浮現了在我眼前,雖然是過去但值得研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