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國史十六講讀後感

國史十六講讀後感(一)

中國的歷史如同流水源遠流長,我對國史更是蜜蜂喜歡花朵一般,看到國史書便會欣然讀起來,可是幼時的我讀後覺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對國史的興趣一天一天減弱。今年暑假,我在書店無意中發現了這位「國史老師」——《國史十六講》。讀了一會兒,發現這本書內容突出重點,講得既深又透,講出了一個所以然,給了我具有歷史深邃感的啟示,再一次激發了我讀中華文明史的興趣。

《國史十六講》講述了從中國起源到清朝滅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紹了各個朝代不同的風情,各國的友好往來和各式各樣的古玩。就這些足以讓我們大開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歡第7講與第16講。他們分別講述了中國的興盛與衰敗。讓我一會為祖先喝彩,一面為他們憂慮。來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陳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國」,從李世民到武則天,從盛唐氣象到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從佛經進國土到佛教繁榮,都能體現出唐朝那時是如此興盛、龐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國家統一,南北朝運河的開通,幾座雄偉的京地的修建,與國內的貿易擴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國。唐代的中國發展成了世界大國,亞、歐兩洲各地的商人,留學生……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眼界格外開闊,對其他各國的文化光采博收,將印度的佛教以中國本土的學識與儀式來變化著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陽的話,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陽,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呀!雖然擁有賢明、武功與文治都無與倫比的康熙皇帝,還是政績頗為可觀的雍正,但經受了八國聯軍的踩踏,清朝變得不堪一擊,最後滅亡了。

樊樹志教授說過:「這是一個不容易到達的境界。誰不能至,心嚮往之。」雖然我沒經歷中國的文明史,但我能從《國史十六講》中深深感受到一窮二白任人宰割,繁榮昌盛受人喝彩,讓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發奮努力吧,使祖國更加強大。

國史十六講讀後感(二)

終於磨磨蹭蹭地看完《國史十六講》一書。這本書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舊書攤淘得。以前看的歷史書,大多講歷朝歷代興替的政治得失及宮廷權力鬥爭,而這本書主要從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國通史,給人更多的啟發。

對於中國來說,到了西漢中期,基於小農經濟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已經很成熟了,唐宋期間達到巔峰狀態。從漢代以後,在2000年的時間裡面,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基本沒有突破,只是技術層面的修修補補。朝代興替的革命過程中,破壞大於建設,既沒有技術方面的突破性進步,也沒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繼承上一個朝代的經濟模式和政治制度,社會越來越僵化,越來越沒有活力,到明清時期中國衰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中國歷史上,也有商業貿易比較發達的時候,但不幸的是,這種商業發展沒有像歐洲一樣產生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明初和清初時期,帝國國力強大的時候,帝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勵發展商業,而是採取各種措施限制商業發展,明末所謂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參與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於增加稅收應付對外戰爭的需要,中央集權控制鬆弛,沿海地區商業貿易迅速發展,中國面臨較好的發展機會,但因為國力贏弱,這種發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戰爭打斷。

與歐洲比較,中國古代經濟領先但沒有率先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一是重農主義的政治理念下,處處防範和限制商業發展,沒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勵商業發展的社會制度和機制;二是生產力水平停留在小農經濟和手工業時代,沒有顯著的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對古代經典的詮釋,帝國專制集許可權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自由,雖然在每個朝代興替時期,有過短暫的思想自由,但不過是曇花一現。新的朝代建立後,社會秩序又回到了從前。

總之,歷朝歷代的興替,基本是原樣複製,缺少制度革新,沒有技術進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來越僵化,社會越來越沒有活力,國家逐漸從領先變為落後。

國史十六講讀後感(三)

歷史見證了一個時代,並且攜帶著巨大的信息量,給予了我們一個可以深入剖析她的機會。歷史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她?諸如這類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歷史的魅力就是這麼大,總是會讓我去深究其中一個微小的細節,說白了,要的就是這麼一種讀出了東西的快感!最近在讀樊樹志老師的《國史十六講》,從中我讀出了許多東西,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是一本全面解讀歷史的好書,從大同到小康、從早 期中華的禮樂文明到諸子百家的學說著作、從秦始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體制,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輝煌與衰亡,縱橫幾千年的華夏史學文明及其思考在樊老師的筆下被深刻地描述了出來,給予了我歷史深邃感的啟迪,使我不僅抓住了浮出水面的史學之蓮。而且潛入了湖心!

我們知道,秦朝建立後,中央集權也隨之形成,首先要求全國在文化上必須高度統一,其次是在交通上的高度統一,再而是意識形態上的高度統一,以上三個「統一」詮釋了中央集權制的精髓!在樊老師的整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幅諸多王朝輝煌與沒落全過程的宏圖巨製,然而細細咀嚼,我發現每一個王朝都離不開一種制度,那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中央集權制,在談到劉邦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劉邦建立的漢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漢承秦制」。這句話表明劉邦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充分肯定了這一制度。古代皇族們為了鞏固他們的政權,小心地拿捏著手中的那把戒尺,重了不行——傷了自己,輕了亦不行——鎮不住那幫覬覦權力金錢的所謂臣子!野心勃勃的政客們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找著可能更迭現有政權的任何一個機會,唐末的藩鎮割據、黨爭現象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那個時代,中央集權制無疑代表的是最先進的制度!它能使政權得以穩固,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經濟得以長足發展,於是各個朝代都曾擁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然而幾千年的集權統治同時也禁錮了中國人的心靈,老百姓甚至已經習慣了被無條件支配的生活,因為國家就有這個權力!適應這種制度就是百姓的義務!那麼民主呢?民主到哪裡去了?誰又來疾呼民主?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摸不到那本該觸手可及的民主,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從史學到事實,我不禁捫心自問,這會不會已經成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陳規?古往今來,中國從分裂到合併,從合併到分裂,從集權到集權,之後從集權再到集權,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國史十六講》持論穩健,饒有興味,使我能夠大膽地聯想現實與歷史的級差,用一種較為發散的思維思考史學精要,挖掘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讓我學會了如何多視角地看待歷史現象,同時也校正了我看待現實的方式——不能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現實,更不能將歷史的思想延用到現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