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詩詞名句

風吹草低見牛羊全詩

敕勒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川:北齊敕勒族遊牧生活的地方。「川」遼闊的平地。
2、陰山:山脈名,橫貫於今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全長約1200公里。
3、穹廬:遊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多用氈子製作,今俗稱「蒙古包」。
4、四野:整個原野。
5、蒼蒼:青天的顏色。
6、茫茫:廣闊無邊。
7、見:同「現」,現出,顯露。
8、敕勒:南北朝時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以遊牧為主。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中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艷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類型,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