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一)

暑假的時候,有幸認識了教育學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薦了一部好書——法國史學家與批評家丹納所著的《藝術哲學》。於是細細的讀了起來。本書輯錄了1865-1869年期間在巴黎美術學院的教學講稿,是按教學進程陸續印製發行的有著強烈講授特徵的教學事實。

丹納運用具體事例說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學術界公認,他講述條理明晰、充滿形象、富有熱情,把藝術(美術)中難纏的問題清楚、明確的講個通透,被稱為邏輯家兼詩人。本文特意將《藝術哲學》中闡述「藝術品的本質」這個論題作為典型案例,重點分析丹納講授方法的理性特徵,努力使講授建立在準科學的基礎之上而非感覺和興趣的基礎之上,借鑑有效之法於美術教學中。

丹納受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界的影響極深,特別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哲學上同時受著德國的黑格爾的影響。丹納認為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演變、消滅都有規律可尋。藝術研究的過程就是「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提出規律,證明規律」。「我唯一的責任是羅列事實,說明在這些事實面前藝術是如何產生」。科學而嚴謹的治學方式奠定了丹納在藝術史學研究領域的地位。

丹納常常用到一個富有特色的詞組「精神氣候」。氣候作用於籠罩期間的所有事物,強調這個大因數的影響,藝術研究就處在了一個複雜而立體的多維空間中,一切貫穿於藝術、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徵和因果邏輯都有了一個必然的聯繫,這樣就建構了一個和諧共生論、進化論的研究平台。他說:「我的方法的出發點是在於認定一件藝術品不是孤立的,在於找出藝術品所從屬的,並且能解釋藝術品的總體」,「由此我們可以定下一條規矩,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構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納講授的進程通篇都是由各個主要特徵之間的網路關係與因果關係構建的。他強調:發現和控制主要特徵是人類的高級形態,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學與藝術這對人類進程的雙翼表現的也是主要特徵,科學以定義和公式表現,藝術以審美與情感表現。

通過細讀該書,當真是一次過癮的洗腦過程!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二)

我想說明兩點:一、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不是從主義出發,不能被某種具有霸權性質的理論體系所局限。二、人類的智慧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單極化或被少數理論所主導。各種學說越豐富,則人類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為什麼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麼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某種感情,就應當到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構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看到丹納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很多困惑油然而生。

他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要素,這樣的論調似乎與馬克思的藝術起源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藝術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審美主客體的統一的唯物主義觀點吻合。困惑的原因不是對這種觀點不滿,只是有些鬱悶,本來想通過一百多年前西方學者的思維體系或者智慧獲得一些關於藝術的不同的觀點,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但似乎要失敗。其實回過頭來看也順理成章,馬克思與丹納是否有立場上的不同本人還無法考證,但是他們的主張卻最終殊途同歸,得出幾乎相同的觀點,認為事物是在歷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並受到客觀環境的強烈影響,而不是那種小兒科的假設對象先存在或者腦殘地討論科學先於藝術還是藝術先於科學(有感於某課堂討論……)。兩位先哲都是以事實為依據闡釋並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以,匆忙得出結論,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不是從主義出發。我們應該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可並追求人類智慧的多元化,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某單極理論,或者允許某單極化理論成為統治人們思想的霸權理論。我們的意識是那麼脆弱,那麼容易被故意影響,從而陷入到十分有局限性的狹隘的意識形態與思維怪圈中,特別是久久的被「某主義」所遮蔽視野。丹納說:「科學同情各種藝術形式和藝術流派,對完全相反的形式與派別一視同仁,把他們看作是人類精神的不同表現,認為形式與派別越多越相反,則人類精神表現的越多越新穎。」尼采更是進一步認為用智慧取代科學應該是人類的最高目標,科學思維只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把它提升到最高地位是科學霸權的表現。科學僅僅是人類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對科學的強調就等於放棄了人類對內在世界的探索。(註:此處的科學是廣義上的,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針砭時弊,我們信仰相同,風俗相同,習慣相同,語言相同,利益相同,教育相同,所以導致一切都會大差不差,導致一切陷入一種群體無意識的趨同中。中國特別需要出現一種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與輿論體制。但這似乎很難,政治很難會在自由與開放面前做出讓步……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三)

丹納的《藝術哲學》,()相比《美學》,這本書比較容易理解,而且觀點錯誤的比較少,比較適合我們青少年讀,我認為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把藝術史研究與美學研究結合為一體,提供了在以後搞藝術的具體實際情況,而不是像普通哲學一樣的普遍規律。

他認為,藝術作品從屬於一個總體,藝術家應該從整體實際出發在結合現在的世界情況,丹納進一步提出,把種族、環境和時代作為藝術的三種基本要素。所謂種族,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理學和遺傳學意義上所固有的性格、氣質、觀念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傾向。這種傾向是一個民族的先天本能和最穩固的原始特徵,極少受環境的遷徙和時代變革的影響而變化。所謂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類環境。前者指物質環境,包括種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狀況等自然條件;後者指風俗習慣和精神氣候,其中包括政治、戰爭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個社會文化氛圍。他看來,種族是藝術的「內部的精髓」,而環境則是藝術的「外部影響」。而時代則是內部主源在下「外部影響」。在丹納的體系中,人類一開始,在環境的一定推動下,通過時間的作用,規劃藝術特點,藝術風格等等,當這些達到一定的程度,則形成了地域行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和歐洲的不同,開始是因為環境和種族的截然相反,達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他還提出了怎樣判定藝術作品的的價值,藝術作品再現種族、環境和時代特徵的程度及效果。一共有三條:特徵的重要程度;特徵的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藝術也是一個形成,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建築設計應該跟當地的文化,環境,時代,種族,信仰,資金,技術,形體的大小等互相吻合,達到一種有機的整體,這才叫藝術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