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風雨讀後感

風雨讀後感(一)

賈平凹《風雨》是一幅寫景的敘述散文。作者藉助於描寫西北小村落里那些易見的景物在一場風雨中的千姿百態而表達了對社會不正之風的深惡痛絕。

風雨,從來都是一個極其平常的自然現象,但在中國文學裡,風雨則一直隱喻著一些國家的變故,政治風暴,或是政策運動等,像什麼有名的整風運動啊,金融風暴啊,風頭,風聲什麼的。中國古詩里有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想必大家對這個詩句是在熟不過了吧。如果從這層意義上來講,那麼再看這篇散文的意思則全出來了。

《風雨》一文開頭是"風來了",大片的樹林感覺到了,所有人都感覺到了,於是作者巨觀上看到了風吹的樹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

接著作者把視角切到了細小的物體身上,垂柳條風在風中無助地亂舞著;楊葉也展示著它的兩面性;牆頭草一樣的蘆葦也會倒伏下來了,在尖銳地高叫著,那叫聲必定特別刺耳吧;農家的牡羊被風雨聲驚嚇的掙斷了牽線亂跑起來。出門找羊的小女孩的尖聲哭泣也無法阻止風雨的呼嘯。

做為攀附性極強的葡萄蔓也無法逃脫過這風雨的襲擊。寫到那些討厭的蒼蠅則更加詼諧了,這風雨一過,那些蒼蠅則還會繼續飛出去為非做歹嗎?

作者寫到被風雨吹落的鳥窩時,我眼角濕濕的。看到過城市的拆遷所謂的釘子戶時的情景,那些巨大的挖掘機將巨手伸向那些房屋時老人孩子哭天喊地的哭叫聲,到最後竟然暈了過去,但房子最終還是被強拆掉了。

因風而貼在牆上的那些廢紙。東牆上貼,西牆上貼。這樣的傑作在中國的大小城市的街頭巷尾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那些塗在牆上百無一用的廢話往往是因為風聲而撤了貼,貼了撤。

作者最後寫到了人,活生生的老人。這場風雨的來臨對於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來說則完全給了他們一場嬉戲的機會。而操勞大半輩子的老人家腿上的風濕,那痛,因為這場風雨的來臨顯得更加尖銳,或許這就是作者的立意吧。

風雨讀後感(二)

《風雨》是賈平凹初期的作品,卻顯示了作家敏銳,精細入微,且充滿想像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豐富、獨到的藝術表現能力。《風雨》在描摹意象上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和貼切的比喻。寫「樹林子像一塊發麵團」, 「鼓」了「陷」,「陷」了「鼓」,實寫風的時強時弱;而這樣寫,風又給了讀者想像的「遊刃有餘」,即風與樹林嬉戲的情趣與美感。

漢樂府《古歌》云:「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賈平凹先生於1982年秋寫於寶雞的這篇《風雨》,正是秋風秋雨瑟瑟而來的精彩寫照。

全文,從「樹林子」起筆,以一個簡短的比喻開頭,把冷風驟雨中的樹林子比作一塊麵團。北方入秋時節的樹林子滿目黃綠,濃郁勁美,與和好了的麵團哪有一點可比?但是,在賈先生筆下,在特定的環境下,它們竟然那麼貼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文中這一塊麵團,仿佛就是陝西廚師手中的麵團,有勁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躍上落下,隨力而形變,隨變而越有生命,就像這秋風中的樹林子,自然的風力搖役著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亂而不自持,但是沒有了方向的樹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嗎?沒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奮力一搏,風到我倒,風止我直,順應,適應,以柔制剛,生生不息。文中,這一開頭大段的細緻描寫,用了一長串的動詞,可以說寫的驚心動魄,直奔主題,仿佛直接把我們送到了一場疾風面前,一起天旋地轉。很有力,很有視覺感,衝擊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