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秦崩》讀後感

  興致所至,重讀《秦崩》,忽覺萬事萬物之中契機之重要性。

  讀劉邦自小品學兼優為鄰里稱譽,卻在成年後變成一個聚眾生事,浪蕩鄉間的不良少年。史書中並無記載是何種契機導致了這一變化,但不可否認,必然是經歷了一些事或是遇到一些人才最終使他走上了遊俠之路。

  秦滅楚時,劉邦已經32歲,因秦為法制國度,不再允許遊俠存在,這個已經年屆中年的不良少年竟然又通過考試成為新朝代的公務員,在三十五歲時出任泗水亭長一職。他的交際圈子由地痞流氓變成了政府小吏,這也為他後來起兵積累了很多的人脈資源。

  再看信陵君竊符救趙,魏王懦弱,不敢出兵對抗強秦,但信陵君看出趙魏之間唇亡齒寒的關係,毅然採納門客建議,竊兵符以救趙,這一舉動雖未能最終阻止秦滅六國之命運,但也使其腳步延緩幾年之久。我在想,如果信陵君知道秦國最終是要滅掉六國稱霸天下的,他還會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此舉?於他而言,在當時情況下,只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讓他最終做出了竊符的舉動。

  個人也好,朝代也罷,其命運之走向,多有意外之處。也許曾經思慮萬千想要做出的決定,最終會因為一個偶發事件改變走向、加快進程或者乾脆無法進行。回想自己這三十多年來的人生歷程,深思熟慮之決定甚少,但凡能稱得上是轉折的重大事件皆由意外契機造成。

  都說讀史明智,其實倒也不然。回看這些已成過往的人和事,總有豁達從容之感,看著每一個由農民變成地主的帝王將相重複著過往朝代的故事,我們也許更能看透作為人來說的劣根性。

  記得之前讀《紙牌屋》,作者說厄克特有一種超越時代的永恆的劣根性,我卻不認同這種看法,劣根性不是某個人所獨有的,它屬於「人類」這個群體。自私、固執、貪婪、好奇、怯懦、猶豫、殘忍、狠毒等種種,只要有人的地方你自然能找得到這裡的某一特徵。厄克特最終用生命為代價以滿足自己和妻子的貪婪欲望,最後一擊於他而言頗有點英雄末路之感,有點像項羽。區別是項羽是「好人」,厄克特是「壞人」,可是史學家說好人當不了的皇帝。

  寫到這,突然想起高俅,他曾經也是個一心報國、雄心壯志的優秀少年,又是何種契機讓他最終變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奸臣呢?

  人生路短,契機難求,順勢而為,樂得其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