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泊船瓜洲讀後感

泊船瓜洲讀後感(一)

最近,我們學了一首詩——泊船瓜洲,我十分贊同裡面的一個字,「綠」,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鍊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詩以「泊船瓜洲」為題,表明了詩人的立足點,這首詩,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呢!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鐘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裡。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鐘山。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一路上反覆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麼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徵嗎?何不用一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春風又綠江南岸」——好一個「綠」字!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第二天,詩人回到鐘山的寓所,就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詩人想用一個動詞來表現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

泊船瓜洲讀後感(二)

華夏五千年悠悠歲月,發生了很多曲折的歷史故事,許多愛國詩人將這些歷史故事寫成了詩,被後人所吟誦。

《泊船瓜洲》是最典型的這樣的詩了。這首詩暗藏著對作者對南宋朝廷腐敗的揭露。請聽《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粗略地來看,我們可能認為這是一首寫景色的詩,其實這是一首鄉愁詩,而且是在一種很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寫的。原來,王安石在此時已是年過半百,由於兩次推行新法都失敗了,所以他對朝廷已經心灰意冷。他兩次辭官,但都未被獲準。這一次,他又要去就任宰相了,在上任的路上經過江南,不禁對朝廷的腐敗發出感嘆,寫下了這首《泊船瓜洲》。

現在,我們來細細地分析詩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指王安石當時與家鄉近在咫尺,卻不能回去,因為他是去就任宰相的路上,雖然心裡不情願,但也不能違抗聖命。「春風又綠江南岸」可不是比喻皇恩浩蕩,讓風景這麼美麗,而是說,王安石正在被朝廷操控著,無法像春風一樣來去自如。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 是對全篇詩文的總結,也是對朝廷發出的感慨,朝廷的黑暗現狀何時才能得到改善呢?

《泊船瓜洲》講完了,這首詩對你有什麼啟發?

泊船瓜洲讀後感(三)

又逢月圓,又是中秋。每每這時,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當時,王安石在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卻接連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們的堅決反對與層層阻撓,沒過幾年就被罷官了。王安石在京城閉居無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兒。

路上,船兒行駛了一半,便停在橋頭不再行進了,王安石走出船倉,看那京口與瓜洲僅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鄉鐘山也只相隔幾座山了!柔和的春風迎面吹來,那一輪明月何時才能照著我返回家鄉呢!想到這兒,他便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想想遠方的親人,王安石的這種感受,我們不也經歷著嗎?中秋之夜,月圓人團圓。沿著回鄉的路,踏著那久違的泥土的芬芳,伴著那濃濃的鄉情,我們的心裡不也是想著要快快趕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見的爺爺、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沒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愛的弟弟妹妹們一起在鄉間小路上玩耍。那是多麼美好啊!

《泊船瓜洲》這首詩給了我很大的感悟!不僅讓我懂得了親情的重要,也讓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王安石那個年代是封建主義統治者的天下,他要是能生活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我想他一定能夠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