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語雍也篇讀後感

論語雍也篇讀後感(一)

讀完了《雍也篇》,也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但是,最令人感動的永遠都是最為真摯的東西。

《論語·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對於顏回所作的3次評價話語。可以說,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顏回,從這三句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窺看一二。下面我就重點談談對第三句話的感受。

第一句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第二句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於顏回的仁愛給予的高度肯定,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即使在艱苦的日子裡,他依然奉行著孔子的教導,並且「其心三月不違仁」。從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這「恆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律。而仁心的修養也不例外。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時間的中國如同捲入了災難的漩渦之中,先是乾旱,接著又是玉樹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大家開始呼籲捐款捐贈物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每當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十分重視公益事業,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有那麼一刻想起公益事業,想起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呢?我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於公益慈善事業,我想說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只是在災難發生之際,我們才開始關心弱勢的人們,在平常的日子裡,也需要我們有所盡力,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愛心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而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草。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要麼缺柴草,要麼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讀《論語》,就如同是與聖人在對話。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可以穿越千年的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論語雍也篇讀後感(二)

昨天,我重溫了論語雍也篇,思考了一些有趣的問題。

標題中的「雍也」即冉雍。事實上,在整篇三十個對話中,孔子與冉雍的對話只出現了三次。在翻閱其他以人名為題的篇章後,我發現情況大抵相同。不知道這些孔門弟子編著的時候都有些什麼考慮,莫非內容是按著思想結構來編排的,而篇名則是選取了幾個孔門聖賢的名字以表示致敬呢?

在這一篇章中,除了冉雍之外,顏淵的名字也出現了三次。孔子認為顏淵賢、仁、好學不倦。我們不妨看看他是怎麼說顏回的吧:

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上述三句均引自《論語之雍也篇》

光是憑這三句話,顏回仁善豁達的形象就已躍然紙上了。我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夠達到「一簞食,一瓢飲,居於陋巷而不憂」的精神境界。可現在,我還不時地為一些小事煩惱,甚至輾轉難眠。不過,我相信這樣的日子終會過去。

通過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十分喜愛顏回的。像顏回這樣「聖父」型的人,愛他的人自然不會少的。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教導學生的不同方式吧。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表揚,我之前已說過。可以說,顏回是孔子最放心的學生了,可惜英年早逝。孔子對這個學生從來沒有重話;而對於有些「危險」學生,他則會直言告誡,指出對方的缺點。比如,孔子這麼對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看樣子,子夏有遊走於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可能性,德行尚不穩固,孔子對其擔心,所以如此教導他。

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對子夏再了解一番,於是在論語之八佾篇里找到了這麼一段對話: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翻譯起來就是:子夏問:「『笑起來很美麗,眼睛動起來則顧盼生輝;然後再打扮一下可堪稱絕色。』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先有優質的畫材才能作出好畫。」子夏醒悟過來,回道:「這麼說來,先有仁義,才談得上禮儀了?」孔子很高興:「你啊真是給了我啟發,看樣子是該和你討論詩經了。」

你們對這段話有何感覺?我的感受是:子夏是個悟性極高,反應極快的人,連孔子都要忍不住大聲誇讚他了。聯繫前面那段話,我感覺出一些孔子告誡子夏的用意。子夏有天賦,極聰明,必受到來自各方的誇讚,撲面而來的誘惑也更多,可能會忽略在德行上下工夫。我猜測孔子是怕子夏失於德行,誤入歧途,才告誡他要做君子儒,而不要變成小人儒。孔子這番話,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論語雍也篇讀後感(三)

讀完《論語》,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淡淡的感動,因為《論語》總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的道理,讓我們的心靈歸於平靜之中。讀完了《雍也篇》,也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但是,最令人感動的永遠都是最為簡單而真摯的東西。

《論語·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對於顏回所作的3次評價話語。可以說,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顏回,從這三句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窺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從這一句,我們就能看出顏回的好學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奮好學者,孔子卻說顏回死後再也沒有好學者了,可見顏回品德是勤奮好學,而且在失敗時不會遷怒於人,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為自己的過錯和失敗找出無數的藉口和退路,並且他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犯重複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求學態度,只有不遷怒,不貳過,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成就大事業。

第二句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看來,顏回不但勤奮好學,而且不為生活艱苦所困,是一個大賢者。他即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食物僅可以勉強果腹,對於這種情況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但顏回卻自得其樂,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質的貧乏為意。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為自己所處的情況所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度,所以孔子才會說賢者回也,又感嘆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因為這是在什麼樣的物質環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在現今時代,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儘管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如同顏回一般的安貧樂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於顏回的仁愛給予的高度肯定,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即使在艱苦的日子裡,他依然奉行著孔子的教導,並且「其心三月不違仁」。從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這「恆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律。而仁心的修養也不例外。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時間的中國如同捲入了災難的漩渦之中,先是乾旱,接著又是玉樹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大家開始呼籲捐款捐贈物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每當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十分重視公益事業,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有那麼一刻想起公益事業,想起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呢?我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於公益慈善事業,我想說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只是在災難發生之際,我們才開始關心弱勢的人們,在平常的日子裡,也需要我們有所盡力,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愛心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而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草。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要麼缺柴草,要麼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讀《論語》,就如同是與聖人在對話。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可以穿越千年的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