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好詞好句

老北京趣味歇後語集錦

一、趣味老北京歇後語釋疑

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

以及宛平城裡做知縣——跪著的差使。

這兩條歇後語,迄今仍被上年紀的老北京人津津樂道。

宛平城位於北京西南,乃咽喉要道,拱衛京師之重鎮。按明清舊制,京師城區分別劃歸宛平縣和大興縣管轄,中軸線以西,皆屬宛平縣界,以東皆屬以大興縣界。

明清兩代時,上自皇帝下至朝廷重臣,凡赴西南各省辦事者,皆出入宛平城。京官出行,朝廷在此為其餞行,知縣須跪迎跪送;外埠封疆大吏進京先在宛平城落腳,知縣亦須跪迎跪送,絲毫不敢怠慢,故有「跪著的差使」一說。區區七品芝痲官,為一頂烏紗而常年卑躬屈節,亦良可嘆矣!

宛平縣管界內的先農壇,特為皇帝辟有一畝三分地,供其每年春季來此耕耘,以皇帝親事稼穡而告誡臣民莫違農時。秋收後,知縣照例須向皇帝徵稅,以示皇帝帶頭遵紀守法。而七品知縣膽敢向皇上徵稅,又有欺君犯上之罪,按律當斬,姑念其為國家收稅,死罪可免,而官是絕對不能再做了。皇帝交稅後,即為宛平知縣罷免之時,久而久之遂成定例。

東嶽廟的匾——善惡有報。

此條歇後語,在地道的老北京人心目中,可謂刻骨銘心,沒齒不忘矣。

東嶽廟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神路街。始建於元延佑六年(1319年),為道教正一派大宗師張留孫自資興建。事未竟而身先死,後由其弟子吳全節繼續修建。元末慘遭兵燙。明正統年間重建,擴大東西兩廡,設七十二司。

七十二司皆有司名,按職掌可分為七大部分,其一為東嶽大帝行政部分,包括官職司、都籤押司、掌曹史司等十二司。其二為都察調查記錄部分,包括掌都察司、詞狀司、生死司等7司。

其三為磨勘逮捕及劃分善惡部分,包括磨勘司、勾生死司、追取罪人照證司等六部分。其四為定案及核案善惡並起訴部分,包括善報司、修功德司、行污司等二十六司。其五為審判部分,包括推動司、枉死司等四司。其六為執行部分,包括現報司、速報司、化生司等十八司。其七為壓制管理遊蕩者部分,包括魍魎司、精怪司等三司。舉凡七十二司,各司其職,善惡有報,人們深信無疑,故有上述之歇後語廣為流傳耳。

曩時,筆者曾喜蒐集民間方言俚語,而對社會上流行的歇後語尤為留心筆記,故許多「俏皮話」,至今不忘。

北京人愛說俏皮話,而且有些話頗具地方特色。現略舉數句,淺釋其意,以饗讀者。

西直門到海淀——拉啦!

這是舊時北京人力車夫常說的一句諺語。

原來,由西直門到海淀距離不遠,而且是從市內去頤和園的必經之路。人們常借用這句歇後語表達兒童排泄糞便而不知預先告訴家長,卻以此詼諧之語道出。

二龍坑的鬼——跟上啦!

北京西城二龍坑,即前清鄭王府附近,辛亥後,府邸售與中國大學為校址。此處舊時是一片荒地,俗名「爛死崗子」。凡清貧人家死了人,無力傳送出殯,多將死者屍體用蘆葦席捲裹埋葬於此。民間有「二龍坑鬧鬼」 的傳說,有人夜間倘若必須路過此處,須三五成群結伴,又唱又喊以壯膽,其實乃自欺欺人。

天橋的把式——淨說不練。

北京天橋是舊時江湖賣藝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練武藝,五花八門。有吞活蛇者,有吞寶劍、鐵球者,有以頭開磚者,有練刀槍把式兼賣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實,天橋的把式並非淨說不練,如吞寶劍、吞鐵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時竟在表演時口吐鮮血,其艱苦可見。

打磨廠的大夫(醫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陽門外迤東有一條街,名叫「打磨廠」。當年在這條街路南有一位中醫師掛牌應診,此人姓董名德懋,醫術一般,故有此歇後語之流傳。「懂得帽兒?」 乃北京俗語,意即什麼都不懂,帶有輕蔑的口氣。

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

舊時,北京有軌電車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車畢,售票員則以銅哨通知司機啟行。車將開時,老太太從後面趕來,招呼售票員莫吹哨。此句乃諷刺愛「吹牛皮」者。

活躍於北京人口頭上的歇後語,其條目之多,不勝枚舉,其歷時之久,數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勝、民俗、宗教等諸多方面之故事,內容豐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無依無靠。

這是康熙皇帝繼位後,逐漸流傳於京城的一條歇後語。

康熙皇帝為避免皇子爭奪帝位而誘致蕭牆之禍,一改退位前公布繼承人之舊制,而將詔書存放於太和殿匾額後面,直待臨死或退位時當眾取下宣詔。文武大臣於宣詔前,面對複雜而殘酷的政治鬥爭不知依傍哪位皇於,在諸多激烈競爭帝位的皇子之間,首鼠兩端,莫衷一是,慮及將來仕途而深感無依無靠。

二、趣味老北京歇後語

老和尚住山洞--沒事(沒寺)

燈盞無油--枉費心(枉費芯)

西直門到海淀--拉啦

黏窩窩摻黃蓮--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貨輪出了海--外行(外航)

千年的石佛像--老實人(老石人)

打破沙鍋--問到底(紋到底)

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飛飛)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正合適(鄭何氏)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只有一鋸)

梁山泊軍師--無(吳)用

糞船過江--裝死(裝屎)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保手)

精裝茅台--好久(酒)

老太婆上雞窩--笨蛋(奔蛋)

癩蝦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王八中解元--規矩(龜舉)

航空兵翻筋斗--顛倒是非(顛倒試飛)

扇著扇子說話--瘋言瘋語(風言風語)

懷裡揣小攏子--舒(梳)心

河邊洗黃蓮--何苦(河苦)

哥哥不在家--少來(嫂來)

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東嶽廟的匾--善惡有報

精裝茅台--好久(好酒)

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

藥鋪里開抽屜--找玩(找丸)

打燈籠搬石頭--照辦(照搬)

牽著羊進照相館--出洋相(出羊相)

萬歲爺流鼻血--正紅(朕紅)

空棺材出葬--目中無人(木中無人)

盲人戴眼鏡--假聰明(假充明)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圓)

天橋的把式--淨說不練

鍾馗嫁妹--鬼混(鬼婚)

嘴上抹石灰--白說(刷)

大蔥拌豆腐--一清(青)

火燒旗桿--長嘆(長炭)

四兩棉花--談(彈)不上

黃鼠狼鑽雞籠--投機(偷雞)

二龍坑的鬼--跟上啦

打磨廠的大夫(醫生)--懂得帽(董德懋)

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南上加南)

唱戲的騎馬--不行(步行)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醬缸里泡石頭--一言難盡(一鹽難進)

炒鹹菜不放醬油--有言在先(有鹽在先)

痲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孩子的脊樑--小人之輩(小人之背)

二白 鹹菜煎豆腐--有言(鹽)在先

豬八戒拍照--自找難堪(看)

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

空中布袋--裝瘋(裝風)

賣草帽的丟扁擔--留神(留繩)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歸正(改鞋歸正)

吃餃子不吃餡--調皮(挑皮)()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磚窯里失火--謠言(窯煙)

猴子學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小蘇他爹--老輸(蘇)

皮皇帝的媽媽--皮太厚(皮太后)

和尚的房子--廟(妙)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碗底的豆子--歷歷在目(粒粒在目)

十兩紋銀--一定(一錠)

大水沖走土地廟--留神(流神)

皮匠不帶錐子--真行(針行)

屁股吃人參--候補(後補)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不見蛋)

井裡放爆竹--有原因(有圓音)

耗子掉到水缸里--時髦(濕毛)

蜘蛛拉網--自私(自絲)

太和殿的匾--無依無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