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資料大全

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反腐對聯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這是明代南安知府張津題寫於浙江海寧譙樓的題聯。上聯,提倡對民實行惠政;下聯,誡勉屬官務守清廉。張津,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張津不受賄,不徇私,依法辦事,受到老百姓的稱讚和擁戴。這副對聯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也是影響最大的戒貪聯。

張津的「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的防腐創意,被為官清廉者競相引用、點化。一百多年後,清康熙江南提督張伯行改寫成如下聯語:「寬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據《清史稿》載:張伯行,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污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他離任時,百姓沿途相送,康熙皇帝稱讚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

山西汾陽知縣湯信,則另闢蹊徑,從賭咒發誓的角度立意,將張津的防腐創意改造為:「作汾陽一行吏,春溫秋肅;受暮夜半文錢,地滅天誅。」湯信,清廉嚴謹,剔弊除奸,愛民如子,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愛戴。他自題的這一聯,就掛在縣衙大堂內。

過了將近三百年,清乾隆御史錢灃又將張津的創意向前推進一步,他強調,不僅不貪,更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作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錢灃,乾隆二十六年進士。他剛正不阿,被譽為清代知識分子的泰斗。當時朝廷內外貪腐成風,他當湖南學政時,前往各縣視察。按當時的潛規則,學子要湊錢向學政致意。但錢灃一概不受,當時湖南就傳誦著「錢灃來了不要錢」的民謠。不僅如此,錢灃還勇敢反腐。開始,彈劾陝甘總督畢沅貪污,接著,扳倒國泰。錢灃因此而名聲大振,一年之內,連升三級,出任通政司副使。

在強調要為老百姓辦好每一件事上,距錢灃約半個世紀的陶澍「英雄所見略同」。清道光年間的陶澍人稱「陶青天」,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愛民如子。37歲升任江蘇道監察御史時,揮毫寫就此聯:「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表明了自己抱節自守、為民謀利之心跡。如今讀來依然親切。

又過了約半個世紀,光緒年初任興義府知府的余雲煥撰聯,一脈相承,異曲同工:「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余雲煥認為,官員不拿老百姓的錢財是天經地義的,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自己拿了國家不少俸祿,究竟做出了什麼政績?做官不能只滿足於廉潔,做官要做事,要有作為!

清順治十六年任潛山縣令的常太忠自撰的法堂楹聯,則慮及子孫後代:「贓官貪婪,將圖富也,敦知後代不賢,以一擲棄千金,枉自遺百般唾罵;良吏清操,豈望名哉?實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難盡保萬姓平康。」此聯將贓官心態與良吏操守比照成聯,頗能昭其心志。常太忠在任時公平執法,不徇私情。康熙二年,升保定府同知。離任時,「攀轅號泣者,絡繹於道。」

無獨有偶,潛山還有一清廉的縣令,名叫魏其璸,乾隆二年任潛山縣令。他也有一副名聯:

「貪亦何難,只憑天理照來,這般作孽錢,剜肉醫瘡,()怎叫子孫受用?酷真不可,須把良心勘去,那個無情棒,敲膚挾髓,枉擔父母稱呼!」此聯自警警人,刻意良深。任職期間,他興利除弊,為政清廉。舊志稱:「潛人士稱頌賢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後有魏公』。」

距張津約四百年的清同治年間,西寧知府龍錫慶,將張津的「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的創意,加上慮及子孫的考量,在府署大堂掛出下面這副對聯:「要一文非分錢,幽有鬼神,明有國法;做半點昧心事,近報自身,遠報兒孫。」龍錫慶在任期間,因為公正清廉而受到百姓愛戴。

清末,政權已是搖搖欲墜,貪賄成風,但官場仍有潔身自好的官吏。樂亭知縣仵墉便是。他效法前人立意,加以改造而撰寫下面一聯以自勉:

「受一文分外錢,遠報兒孫近報身;做半點虧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仵墉,陝西蒲城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此時,清朝官場已經腐敗不堪。但四百多年前張津的「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的防腐創意,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他,他任上平反了不少冤獄,很受當地民眾擁戴。一次,他化裝下鄉私訪。天黑後,發現有人緊緊跟蹤,便停步詢問。跟蹤者是當地的一位農民,回答說:「我認識知縣大人。知縣大人為我們百姓辦事,黑夜單身下鄉,怕不安全,我特來保護您。」

返回頂部